亲子冲突怎样化解

家长说,儿子越来越不服管,不愿接受我们的安排;儿子说,父母越来越专制,不管我的想法。亲子如此冲突,又该怎样化解?

心理症状:一个家庭的亲子冲突

妈妈的诉说:刚上初二的儿子我们已经管不了了!倒不是说他道德品质有多么不好,也不是说他学习成绩有多么不行,关键是他变得和我们越来越生疏,越来越不服我们的说教,不愿接受我们的安排和建议,以后发展到凡是我们说的话,好话坏活他都不听,干脆跟我们没话。原本平和的家庭开始乱套了:当父亲的因和儿子交流不成功而认为儿子忏逆不道,一动肝火便报怨:“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儿子也觉得委屈:“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爸爸!”冲突升级时,一个摔东西,撵儿子,一个扭头就走。我按下葫芦又起瓢,谁也拦不住。我埋怨丈夫的粗暴,丈夫反说儿子被我惯坏了;我试图跟儿子沟通,儿子却冷冷地说:“话都让你们大人说了,事也都是你们做的,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丈夫一直对儿子“怎么有你这么一个爸爸”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论知识,论经济,论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对得起孩子。面对我们家中的亲子冲突,却显得那么束手无策。我该如何是好?

儿子的心声:其实,我曾为我的父母挺自豪的:因为他们的培养,我总是把美术比赛和“故事大王”的奖状捧回家。那时候,妈妈脾气不急躁,爸爸也不那么凶。谁知我一上了中学,父母对我的管教就多了起来。每天出门前,妈妈就“在学校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地唠叨不停,放学后爸爸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地说个没完,好像我一上了中学,就掉进了坏人堆。发现我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一起,他们就会阻止我,还多次当面假装客气地把人轰回家。我和他们的冲突就从这儿开始的。再以后,我发现爸爸越来越专制,不管我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是他喜欢和希望的,我就必须接受,如果我不愿意,就说我不懂道理,不知好歹,自以为是。我再申辨,就会听到“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之类的话。我觉得这很不说理,当然不服气。冲突过后,爸爸有时也向我道歉,但却要加上“我是有错,但我是你爸爸,你应该……”我觉得这种道歉很没有诚意。时间长了,就不愿搭理他们了。

但是,我还想说一句:爸爸您好糊涂!我从来没羡慕过别人的爸爸,我知道您很愿意拿自己和贫困山区农民家庭的父母比,那么,为什么不从知识和金钱以外的方面去考虑呢?

心理把脉:亲子冲突原因多

心理咨询中,我经常遇到亲子冲突问题。亲子冲突的心理根源在哪里?

一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我们的一个调查表明,中学生几乎一致地期望亲子如朋友。朋友关系的实质是什么?两个字:平等。亲子又何妨是朋友?然而,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上面孩子说的“爸爸越来越专制,不管我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是他喜欢和希望的我就必须接受”,以及爸爸道歉时还说“但我是你爸爸”,反应的不正是不平等的亲子关系吗?亲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或者说是相互教育的。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作父母的总要从孩子那里接受影响。如此说来,“还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之类的话,怎能让人服气?

二是对孩子缺乏理解。心理断乳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要求观念独立、行为自治。这一时期大致正是初中阶段,而初二时表现最为突出。上文妈妈说“初二的儿子我们已经管不了了……凡是我们说的话,不论好话坏话他都不听”正是孩子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

三是价值观的冲突。父母执意不许孩子和人很好只是学习差的同学在一起;父亲“觉得自己论知识,论经济,论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对得起孩子。”孩子却说,父母“和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的父母相比,为什么不从知识金钱以外的方面去考虑呢?”实际上反应了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换句话说,在孩子看来,多喝了点墨水,多挣了点票子,父母并不因此就伟大。相形之下,难道我们做父的母不感到自己的价值观不如孩子吗?孩子批评“没水平”难道不该父母反思吗?

心理处方:想想“假如我是孩子”

我们该怎么办?总体来说,一是摆平亲子关系。二善待心理断乳。三是宽容彼此的价值观。四是学会心理换位。从父母方面说,为了化解亲子冲突,重要的是跟孩子心理换位,遇到问题的时候想想“假如我是孩子”。

具体说到心理换位,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是角色扮演法。心理换位的障碍就是角色固着。角色扮演法就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认识问题,体验原来体验不到的孩子的某种切身感受。比如,设身处地地想象:“我这次考试倒退了十几名,心里非常懊丧……”“我的入团申请设有回音……”这样,可以使您较容易地摆脱“自我中心”意识,摆脱困着的角色意识,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许多问题的处理就会好得多。

二是双向对话法。这与上一种方法相似,只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和家长两个角色,进行双向对话。现实中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很自然地进行内心独白:“他这是怎么啦?这不是明知故犯吗……”双向对话法,就是在这一连串的内心独白中插入孩子的对答。一旦进入双向对话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对问题有了另一角度的新认识,处理起来也就顺手得多。

三是迁移感受法。您还可以把自身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感受,迁移到家庭教育的类似情境中来。比如,想想自己在一次大会上迟到几分钟的难堪,想想自己所担任的工作没有做好的心情……这都有利于体验孩子在类似情境中的心态。

四是回忆往事法。实事求是地说,家庭教育的许多麻烦都源于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只有经常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所以,您也应常常靠回忆来唤回自己的学生时代,如此亲子就会有更多的心灵相通。

【马老师微语录】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