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激发上进心的心理策略

机会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诺思克利夫爵士是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新闻界的“拿破仑”,他刚开始工作时,每个月只能拿到80英镑,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待遇。后来,他经过一番努力,创建了《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可是,他仍然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当上《泰晤士报》的领导之后,心里才稍微感到一丝欣慰。当时,《泰晤士报》非常有名气,林肯曾高度评价过它:“除了密西西比河之外,《泰晤士报》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一件东西。”

然而,就算诺思克利夫爵士当上《泰晤士报》的大老板,他还是不肯满足于这种现状。后来,他决定利用《泰晤士报》授予他的权力,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亚斯·查尔斯和路易·乔治)……经过他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国家机构都提高了办事效率,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英国政府的制度。

诺思克利夫爵士一直相信机会只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因此,他很不喜欢那些自我满足的人。

有一次,诺思克利夫爵士见公司来了一个新的编辑助理,就在他的办公桌前停了下来,很和蔼地问道:“你来公司多长时间了?”

那个助理抬起头来,答道:“快三个月了。”

诺思克利夫爵士又问道:“你觉得这里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差不多熟悉我们的办事程序了吧!”

编辑助理有些兴奋地回答道:“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多少?”

编辑助理颇为满意地回答道:“一星期5英镑。”

诺思克利夫爵士望着他问道:“你满意你现在的状况吗?”

编辑助理笑着说:“很满意,谢谢你。”

诺思克利夫爵士很惊讶地说道:“啊!一星期5英镑就很满足了?可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员工一星期只拿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那位编辑助理那样太容易自我满足了,结果一辈子一事无成。他们通常满足于一份稳定的工作,微薄的薪水,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终其一生。他们通常认为,人的一生所能拥有的东西也就只有这么多了。如果什么都不满足,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痛苦的。为了避免因为不满足而带来的痛苦,他们就急忙为自己找一个舒适的“安乐窝”。可以说,这种容易自我满足的人目光短浅,只看到当下的安逸,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拒绝承担任何压力和责任。

有一句话说:“知足常乐。”其实,知足可以作为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的目标,但却不能作为一个人的目标。一般情况下,猪和牛有了安全的住处和充足的食物,便会感到心满意足。而人却不能这样,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因为目标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保证,没有目标,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可是,生活中的很多人为了逃避不满足所带来的痛苦,便找到了另一种方法——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别人,或者归结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旦遇到不幸的事情,他们便抱怨自己的不幸是由于外界环境的束缚。这种方法是十分愚蠢与徒劳的。

其实,当不满足给我们带来痛苦时,我们就应该反省,错误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想取得一番成就,我们就应该在某些方面做些改变。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我们身上的缺点。那些取得一番成就的大人物并不惧怕自己身上的缺点。他们绝不会躺在“安乐窝”里细细地咀嚼、回味自己的优点,等待朋友来赞赏自己,并因他们的称赞而沾沾自喜。事实上,大人物并不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他们总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仔细地比较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与所期待的情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格斯特说:“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善的。”他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要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格斯特是一位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诗人,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时常仰望着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满足于当下的自我。

在一次采访中,格斯特这样说道:“在去年暑假,我便是如此:我发觉我所希望达到的那个自我比现在的自我要聪明一些。我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茅舍里,列出了一个表,一方面写出我所希望拥有的东西,另一方面写出我并不想要的东西……这个表使我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让自己满足于现状而停步不前。要知道,机会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也是帮助你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明白,仅仅不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有了改变的意愿时,还要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你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你要去哪里,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