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来自不知足

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来自不知足

快乐与拥有似乎总是不成正比,有的人明明拥有了一切,却总是呻吟着自己的痛苦与绝望;有的人明明家徒四壁,却依然可以在阳光下笑靥如花。殊不知,所有的不快乐其实都是来自于不知足。

渴望着不曾拥有的,却忽略手中紧握的;追求着远方虚幻的,却不曾垂怜身旁实实在在的。正所谓“欲壑难填”。人一旦陷入欲望的沟壑当中,就会变得倍加贪婪。无休无止的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永远不懂得适可而止,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在不停地索取与追逐中越陷越深,却始终无法感到丝毫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典故:

不知在几百年前,有一个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贫穷,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为了维持生计,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后山去砍柴,然后卖给邻居们,以获取微薄收入。

又是一年飘雪时,天气异常寒冷,可是象还是要和往常一样到后山上去打柴。走在上山的路上时,他忽然在一棵树底下看到一条冻僵了的蛇。看到蛇可怜的样子,象把它带回了家,放到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没多久,蛇被苏醒过来了。

蛇很感激象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象,愿意帮他实现任何愿望。

象一时间简直若获至宝。一段时间过去了,象只是要求每天能有简单的衣食,蛇都一一满足了他。

后来有一天,象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的国王生了一种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为药引。于是,国王下旨悬赏寻找蛇眼,承诺如若谁能够找到蛇眼,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以作为奖赏。

悬赏通告很快就下发到各地,象也看到了这则通告,他立刻想到了自己救过的那条蛇。于是他找到蛇,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象的要求,取下自己的一只眼睛给象。象把蛇眼献给国王,获得了高官和厚禄。

就在这个时候,国王最喜爱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医说需要蛇肝才能医好。于是,国王再次下旨,承诺能找到蛇肝者将被招为驸马。

象又去找蛇。蛇于是张开嘴,让象拿着刀子爬进去割下一块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羡慕的驸马。

有一天,象在向国王问安的时候,国王突然对他说,蛇肝真是个好东西,如果平时也能够常常吃到一点,说不定还能够强身健体呢。

为了讨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还是张开嘴,让象爬了进去。这一次,象进去后想多割一些下来。结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过去,嘴也合上了,象被闷死在了蛇的肚子里,再也出不去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一句话——“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就像一个无底洞,不管你投入多少东西,都无法填满这个洞。而人一旦陷入这个洞中,便只能被无尽的黑暗与空虚所吞没,再也无法看到快乐的曙光。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因为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也只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会多一些从容和达观,从而才会常乐。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总有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不思进取、停步不前的思想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义。所谓“知足”者,是知道“足”与“不足”的区别,而非简单地把“知足”理解成“容易满足”。

知足能使人不为物质所役,懂得“够用就好”的道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为书签,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本书。对此,他一笑了之,并未将生命与时间浪费在失去的痛苦与悔恨中。

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某人就能常乐;住上别墅、开上跑车、享受着美味,某人却依然不乐,此皆因知足否。

网上有首《知足常乐》的歌谣,非常值得玩味。其中几句歌词曰:

“想想疾病苦,无病既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既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既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既是福;莫羡人家生活好,还有他家比我差;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他人比我厄……”

在这个世界上,你拥有得再多,总有比你拥有更多的人;你过得再不幸,同样也有比你更不幸的人。眼睛总是看着别人的幸福,想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又怎么会感到快乐呢?知足是一种对现有收获倍加珍惜的心态,是一种对目前成果尽情享受的胸怀;知足,是人们认识社会,把握心态的一种智慧。知足者,方能常乐。

知足与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层次所决定的。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知足常乐,就是对当下的肯定。

当我们能真正做到知足时,便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外物的真爱与秀美。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如此,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便有一个宁静、温馨的避风港口,足以让我们常常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