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天地宽

一念之间天地宽

古人说“境由心造”。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住在美国中部的新婚妻子,随先生驻防加州,住在靠近沙漠的营区里。营区里生活条件很差,先生原本不让太太跟着一起吃苦,但是太太坚持一定要跟他去。

他们只找到一间靠近印第安村落的小木屋。白天时闷热难耐,连荫凉一点的地方都还有115华氏度(46摄氏度);风又总是一年到头呼呼地吹个不停,把尘土弄得到处都是;旁边住的全是不懂英语的印第安人,漫漫长日极其无聊。

一次,她的丈夫必须外出两周参加部队的演习,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她更是寂寞之至。于是,她写信给母亲说她要回家。母亲很快回信给她,信中写道:“有两名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泥巴,一个看到的是星星。原因何在呢?一个悲观失望、垂头丧气、万念俱灰,失去了面对未来的勇气与信心;一个依然积极乐观、昂首挺胸、胸怀大志,展望着服刑出狱后的自由与快乐。”

她将母亲所写的信看了又看,觉得很惭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于是她走出屋外,和邻近的印第安人交朋友,并请他们教她如何织东西和制陶。刚开始时彼此还有点生疏,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她对这些真有兴趣时,他们也真诚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第安文化、历史、语言及所有有关印第安的事物。

不仅如此,她还开始研究起沙漠来了。很快地,在她眼中沙漠也从荒凉之地,摇身一变成为一处神奇美丽的地方。最后她成了沙漠专家,还写了一本有关沙漠的书。

是什么改变了呢?绝不是沙漠或是印第安人。只是她的态度转变,就将地狱转化成了天堂。

同样是两位被派到非洲去开拓鞋子市场的推销员,其中一个推销员拍回公司的电报写道:“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子。”另一个则写道:“绝佳机会,将能卖出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推销员由于受自身学识、见识和思维等方面素质的局限,面对“这里没有人穿鞋子”的处境,一筹莫展、悲观失望了。而另一个推销员则凭借着他自信、胆识、思维等方面素养的支撑,面对“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的机遇,欣喜若狂、充满希望。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你是把它看成“一杯半满的水”呢,还是看成“一杯剩下一半的水”?

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人的思想所主宰的。对于一个积极乐观、心胸开阔的人来说,即使面对的是“山穷水复”,他也会看到“柳暗花明”;对于一个悲观失望、目光短浅的人来说,即便看到的是“晴空万里”,他也还是注视着那“几片云朵”。

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曾写道:“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失乐园》是约翰·弥尔顿经历了双目失明,被捕入狱,后被释放等人生磨难之后写的。一个人在经历磨难后,能够总结出如此经典的论断,真可谓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有的人只要在生活或者工作上碰到一点困难与挫折就愁眉紧锁、哀哀声叹气、怨天尤人,哀叹命运的多劫,埋怨老天的不公,生活犹如地狱,见不到一丝的阳光。其实,只要他转变思维方式,从正面去看,就会发现任何苦难里面都有上帝仁慈的笑脸。

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征入伍,即将到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得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也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要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呢?”

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勇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而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机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好机会中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隐含着好机会。

如果用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坏机会也会为好机会。如果用消极、悲观、沮丧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好机会也会看成是坏机会。人生的际遇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机会。对那些乐观豁达、心态积极的人而言,两个机会都是好机会;对那些悲观沮丧、心态消极的人而言,则两个都是坏机会。可以说,积极乐观的心态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大多是由他的思想所决定的,一念之间天地宽。只要我们的心里灿烂,外面的世界也就处处沐浴着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