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福明以信义立天地

游福明以信义立天地

清代江西南昌县人游福明,同样是一个重义之人。他见富者不羡慕,只知安贫乐道,坚守信义规矩,最后获得了巨大成功。

游福明的父亲叫游昌,母亲吴氏,上无兄姊,下无弟妹。他家境清苦,但一家三口从不怨天尤人。父亲在不远的李家庄给李员外做长工。游福明也很勤劳,上山捡拾树枝回家当做燃料,艰辛勉强可以平安度日。

清代道光年间,游福明10岁那年,母亲因染风寒,竟是一病难支。游福明立刻前往李家庄告知父亲,并向李员外借贷白银5两,回来后替母亲找大夫医治。哪知银两花光,母亲未见起色,最后病入膏肓,离开了人世。

游昌见老伴病故,内心悲痛不已。为了安葬故人,父子两人决定再向李员外借贷。但是李员外顾忌他们无力偿还,就只取出10两纹银。

游福明见区区银两不足葬母,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求李员外能大发慈悲,援手相助,并且说:“我可到员外家为奴,补偿还债。”

李员外见游福明孝子诚心,最后答应借钱。父子两人带着银两,急忙赶回办理后事。

游福明在母灵前,焚香祭告:“不孝儿须依约到李员外家为奴,不能在母灵前守孝,乞母见谅,因有约在先,不能无信,当须履行,否则有愧于心,祈请母亲免虑。不孝儿日后一定常来看望母亲。”

游福明与父亲双双进入李家庄为奴,抵偿债务,对10多岁的游福明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李员外见状,心中同情,就让游福明专事看管庭院中之花草树木。

游福明哪敢怠慢,每天辛勤照顾花木,而且细心研究如何能将庭中的名花异草培植得欣欣向荣。上天不负苦心人,在游福明专心照料之下,果然不负李员外之托,庭中百花齐放,万草碧绿,好像是一世外桃源。

李员外对游福明大加赞赏,常和人说:“游福明小小年纪竟能如此用心,把分内之工作做得井然有序,而且又很勤奋,将来必定能成为有用之才,也必定能出人头地。”

由于对游福明非常信任,李员外就将李家庄账房之事托付在游福明一个人的身上,同时,也升游昌为李家庄的总管。

游福明此时已经16岁。李员外的信任,让他更加不敢怠慢,处理账目有条不紊,清清楚楚,绝不含糊,更不需李员外操心。有时受员外之命,到外收租,也从来不出差错,使得李家庄上下老少都对他以瞩目眼光看待,也使得游福明因处事光明正大,身价抬高起来。

游福明接手账房事务不久,李员外身染重疾,卧病在床。虽延医诊治,服用名药,却难挽回性命,3月后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李家庄料理后事,完全由李夫人承担。此后每个人职位未变,各负其责。游福明掌管财物,从不因员外不在而有半点差错,同时更加兢兢业业地处理账目,每日晚间必定将当日进出账目,一五一十地向李夫人报告。

李夫人因丧夫悲痛,不久也随着李员外离世。游福明视之同自己的母亲,重礼葬之,为李夫人守孝3年,以为报答之恩。

此后,游福明更加谨慎处理李家所遗留下来的产业。游家父子将李氏产业处理得比李员外在世时更加良好,将开支后的结余,以李家庄的名义从事慈善活动,以至于当地县民只知有李善人,而不晓替人行善的游家父子。

游福明心想,受人之恩,不报者无以为人。因此,他为李善人建立一座祠堂,供乡里民众膜拜。

游福明自从替李员外多行善德,更处心积虑地筹谋地方慈善公益,不遗余力。其父也与游福明合力兴善,延寿至93岁方离人世。

父亲去世时,游福明已经60多岁了。他心想:李员外所遗大片产业,自己今已年迈,应该设法将它做一件长远而且有意义的事业,方不至于辜负李员外的恩德。

游福明决定建一座寺院。他即刻召集庄内所有人员,到李家祠堂共商大计。

游福明把心中的构想提出来共议:将李员外所有财产分成5份,用5年时间建造寺院,拟不留任何产业,全部投资寺院。寺院建成后,庄内所有人员可以自愿在此清修,直至终老。他将建寺的蓝图布置于堂上,然后一一加以说明。众人一听,交口称赞,一切商议妥当。

这年春天动工兴建,寺院共分三落,前庭约百坪地,寺院建地的约3顷,并定名该寺为“天赦寺”。

天赦寺5年后竣工,游福明择日安座神佛,举办七七四九之圆满法会,同时延请当地悟尘法师为住持,主持事务。

游福明了却凡间一切杂务,专心悟道。他清修30余年后,96岁那年去世。人们在天赦寺厢房,供立游昌、游福明父子二位的永久禄座。

儒家主张处世应该心存“仁、义、礼、智、信”大要。人无信不立。游福明为葬母,卖于李员外为奴,能坚守信诺,自始至终,永不背义,得世人效仿,也因坚信而流芳千古。

同时,父子能同守信义,实是难得。更何况李员外死后,父子更本初衷,不变其节,守诺到底,更为世人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