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成为有礼有德的人——孔子教子学《诗经》《礼记》

引导孩子成为有礼有德的人——孔子教子学《诗经》《礼记》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有个儿子,名叫孔鲤。孔子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因此从孔鲤很小时开始,孔子就教他读各种书籍,后来还让他跟着自己的弟子们一起学习。

有一天,孔子正独自站在庭院里休息,孔鲤正巧走过来。孔子看到儿子,就问:“你学了《诗经》没有?”

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学。”

孔子又说:“那你应该好好去学习一下啊!不学好《诗经》,你就不能很好地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孔鲤听了父亲的话,马上回去开始认真地学习《诗经》,体会其中的奥妙。

又过了几天,孔子又问孔鲤:“你学了《礼记》没有啊?”

“还没有。”孔鲤老老实实地回答说。

“那你要回去好好学习一下《礼记》啊!如果不学好《礼记》,你就不能懂得立身做人的道理,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啊!”

孔鲤听后,回去又开始刻苦攻读《礼记》。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陈亢。孔子这两次与儿子谈话,都被陈亢看到了,于是陈亢就怀疑孔子私下对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特殊的传授。有一天,他就问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了什么特别的教导吗?”

孔鲤回答说:“并没有啊。父亲只是叫我认真研习《诗经》和《礼记》而已。”

陈亢听了孔鲤的话,很高兴地说:“我只问了你一件事,没想到却得到了三个答案,一是要学习《诗经》,一是要学习《礼记》,还有一个就是圣人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什么偏爱!”

<<<家教家风感悟

一代圣人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并没有要求儿子学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而是强调孩子应懂得礼仪道德。他让儿子孔鲤学《诗经》,是为了让儿子把话说得更好;让孔鲤学《礼记》,是为了让儿子有道德、懂礼貌,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世。

可见,圣人的家教更注重孩子的礼仪道德、做人规范等。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家教家风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优良的道德礼仪,既代表了孩子的品质、修养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孩子与这个世界友好交互的重要方式。一个有道德、懂礼貌的孩子,必然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孩子,未来也可以与人更好地相处、沟通、合作,这些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事业都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1.从小就对孩子进行道德礼仪的培养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认知。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一个礼仪之家,那么他就会通过耳濡目染,从父母家人那里学到各种道德规范、礼仪行为等。我们知道,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三周,所以长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孩子慢慢就会成为小淑女或小绅士。

所以,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一个有德行有礼貌的人,那么平时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德有礼的人,孩子才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以后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遵守各种礼仪规范。

2.将礼貌用语和行为渗透到游戏、生活当中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学习道德礼仪时,是让儿子去研读相关的书籍。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除了引导孩子读一些相关的书外,还可以把道德礼仪的行为渗透到日常的游戏和生活当中。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一些礼貌用语和行为的作用可能还不是特别理解,这时就可以让孩子在游戏和生活场景中学习领会。

比如,在和孩子玩游戏时,可以让孩子学习“请进”“请坐”等一些招待客人的礼貌用语;在外面碰见熟人时,要引导孩子学会用“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在孩子学习请求帮助时,可以引导孩子说“请您帮我……,好吗?”

通过这些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孩子会逐渐体会各种礼貌语言和行为的作用,也会变得更加彬彬有礼。

3.及时制止孩子不道德不礼貌的言行

孩子毕竟还小,有些时候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不懂得一些言行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表现出一些不太道德或不礼貌的行为,这时父母要及时制止。

有些时候,孩子可能会用语言或行为对他人造成攻击或伤害,这时父母必须严厉制止,甚至应给予惩罚。只要父母对此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哪怕只要一个眼色、一个手势,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做错了。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将他带离现场,然后让孩子去反思一下,这要比让孩子去面壁思过更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并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究竟他的哪些言行是不对的、为何不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