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中国人的骄傲
杨振宁简介
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
姓名:杨振宁(ChenNingYang)
出生年代:1922年-
职称:科学家
国家:美国
个人情况: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教授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杨振宁成功故事——执著的兴趣
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每一个画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的风格。也许有人以为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与文艺不同,事实上二者是一样的。拿物理学来讲,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美妙的地方。而每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不同的美妙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也就是说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时,因他父亲杨武之当时正在安庆一所中学教书,安庆又名怀宁,因此给长子取名振宁。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2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杨振宁的智慧很早就被发现和善加引导。他的父亲教他天文、物理、数学、英文、唐诗宋词、易经八卦,为他延请的家教也均是当时清华燕大名师最得意的门生,这为杨振宁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时代的杨振宁聪明而早慧,数学念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有出息的杨武之,十分清楚诺贝尔奖的分量。他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没想到,这个玩笑,在西南联大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人们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从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高中时只读过化学而没有读过物理,所以他报考联大时考的是化学系。可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于是又转到了物理学系。当联大当年入校的新生里,16岁的杨振宁,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此时的西南联大,学生宿舍是土墙茅草房或土墙铁皮房,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时会叮叮咚咚响个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没过多久就变得七坑八洼。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会被吹掉下来。听课坐的是在椅子右边安上一块形似火腿却只能放一本书的木板的“火腿椅”。但师生们苦中作乐,幽默地称吃的掺带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饭是“八宝饭”,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脚踏实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绝后”。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
1945年8月29日,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飞往印度,然后乘船过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来到纽约。从哥伦比亚大学到普林斯顿,再到芝加哥大学,辗转反复,杨振宁最终找到战时因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行踪被保密起来的物理学大师费米。经费米推荐,杨振宁得以成为美国氢弹之父特勒的学生。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 L. 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 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 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4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在杨振宁的心中,对祖国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他的成功源于他对兴趣的执著。
教育启迪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