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发现的舞蹈艺术家

在街头发现的舞蹈艺术家

贾作光是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他是我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有“东方舞神”之誉。

贾作光出生在沈阳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爷爷在城郊种菜,爸爸是个小职员,妈妈操持家务,虽省吃俭用,生活仍过得十分拮据。这年春节,一心盼望改换门庭的爷爷心血来潮,想对五岁的孙儿进行一番测试,在炕上摆了书本、画片、算盘、铜钱……

不料幼小的作光把这些东西一概推在地上,忽然蹒跚扑到窗前,他稚气的眼里闪起光采,听着窗外的锣鼓点,看着扭得正欢的秧歌、高跷队,竞也仲臀扭腰地模仿起来。

后来,贾作光到了上学的年纪,每次在上学的路上,他为了保持身体平衡,都会在铁轨上一路小跑,常常跌得一身土两手泥;下雨的时候,为了锻炼身体灵活性,故意仰起头旋转着接雨水喝,往往下半夜叫喊肚子疼。

有时,贾作光偷偷削两根木棒绑在脚下,用玉米心插顶帽子,用苞米须钻上胡子,在秫秸的一端勾上条小鱼,使给小朋友们表演起《姜太公钓鱼》来,扭着扭着,一头跌下,轻则摔得鼻青脸肿,重则扭伤脚腕,趁妈妈不注意,一瘸一拐地溜回家。

贾作光最盼望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了,因为过节的时候大街上家家店铺灯火通明,檐下悬挂着盏盏花灯、宫灯、走马灯;一条条大街好象七彩河流,他兴冲冲地在拥来挤去的人群中钻进钻出。

这边来了“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又望见那边的“大头和尚戏柳翠”“孙悟空闹天宫”。贾作光能从缕缕行行的秧歌队中分辨出辽阳秧歌“浪中美”的风格,也能说出海战秧歌“稳中媚”的特点。

逢到题庙会,少年时期的贾作光,欢喜得几夜睡不着,兴致勃勃地看着庙场上乡土风味的精巧工艺和什锦小吃,看着卖艺人玩刀弄棍技艺杂耍,津津有味地听着《三国演义》、《济公传》等说书,觉得这美不胜收的“市井技艺”,象一串串晶莹的珍珠。

一种美好的艺术感觉,潜移默化地在舞蹈家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了,这种感觉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得以升华,致使这位艺术家日后的感情、素质、气质、艺术风椒部与自己的乡土紧密相连。

“九·一八”,东北三省换上了耻辱的国号,日寇赖武扬成地开进沈阳城。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光靠爸爸苦熬苦赚的那点薪水,全家连喝玉米糊都不够。

这天早晨,贾作光醒来,看不见妈妈,刚要高声喊叫,只见爷爷颤颤巍巍地走来,一边摩挲着他的脸颊,一边喃喃地说:没人笑话,当老妈子不丢人。十三岁的作光顿时明白了一切,他心疼妈妈,扑到爷爷怀抱里痛哭起来。

贾作光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不声不吭地去一家店铺学徒。天不亮就得赶紧起床,忙完店铺的事,又要去侍候老板、老板娘,动不动还要挨老板娘的申斥和老板的毒打。

有一天,贾作光拎了个油瓶去买油,碰到一位陌生的叔叙,这人好奇怪,上下打量他,让他弯腰踢腿,还让他模拟打鸟捕蝴蝶。看来陌生叔叔十分喜爱他,他也喜欢这位叙叔,早把替老板娘打油的事丢在脑后,拉着叔叔到家里串门。

原来这人在伪满州映画协会(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工作的,十五岁的作光这就样被选进电影厂少年舞蹈斑。他乐得满地翻跟头:去他的店铺吧,去他的老板娘吧,他穿上妈妈连夜赶做的千层底布鞋,拎上个小包袱,跟着叔叔走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舞蹈班特聘日本著名舞蹈家石井模先生任教,如鱼得水的贾作光立即沉浸到艺术海洋里,从西欧古典音乐中得到艺术熏陶;从世界美术大师的名画中丰富艺术想;从课堂上的规格训练中获得了芭蕾舞、现代舞的扎实基础。

这年迎春晚会映画协会邀请著名影星登台表演,海报一经贴出,票立即抢购一空。但是,谁也未曾料到,少年贾作光竟在那天崭露了头角,成了晚会上的明星。

贾作光触目当时沦陷的国土,从自己悲惨的童年,联想到千千万万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孩子,使以电影插曲《渔光曲》为题,自编自演了同名舞蹈。

贾作光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缝着补丁的格衬衣,当他赤着脚喘着气,吃力地拖着一条破渔船出场时,观众被吸引了。

那凄婉的曲凋,哀怨的歌词,句句动人肺腑:“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鱼儿难补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贾作光那愁苦无依的表演,情真意切的动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不轻易赞扬学生的石井模先生,那天绽露了笑容,连赞两声“天才!”

而这位天才的舞蹈家从他的处女作开始,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饱含着一片爱国痴情。在创作中,他常常借鉴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把它们提炼为舞蹈语汇。

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他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

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