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低声音,彰显吉师风范
作者简介
于欣禾: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共党员。曾担任教育科学学院秘书处副部长一职,曾参加赴台交流活动,曾获得专业二等奖学金,曾在图书馆举办的“CNKI杯”读书达人秀中获得二等奖,在图书馆“一战到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随着“吉师六律”的推行,校园中常常可见写着这六律的标牌。耳濡目染中,同学们大概都能够脱口而出,可实践起来又是什么效果呢?以下就“吉师六律”中“不大声喧哗”,谈谈我的所见、所感。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上出现了一个话题叫#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列举了很多所谓的“杀身之祸”。比如:别人睡觉请保持安静,半夜三更别打电话,听音乐时不插耳机等。对于这些被网友戏称的“杀身之祸”,站在干扰者的角度,或许是一时没注意到,没当回事;而站在被干扰者的角度,就是公共环境中被侵犯了个人生活。当这样的干扰一点点地被积累,总会有出现摩擦的一天。寝室关系靠的是每一个成员的自觉维护,尊重室友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提供舒心的生活环境。
走出寝室这个范围,楼层里最不受待见的位置大概是水房、楼梯口附近,原因可想而知,就是被打扰的概率比较大。有“煲电话粥”的、有嬉戏打闹的、有一展歌喉的。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委婉警告,然而与此同时也要想想这句话,《论语》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意思?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能通达顺利,就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我们把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放到前面讲的寝室问题上,自己希望不被别人打扰,就怎么样?不打扰别人。所以行他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
除了寝室,教学楼也是我们每日必到的地方。而我们的走廊其实是个“扩音器”一样的存在,尤其是上课或者考试期间更是明显。上课时的“扩音”打扰我们听讲,考试时的“扩音”严重干扰我们的答题思路。那是谁用了这扩音器呢?还是我们。听过一个广告语叫“喧闹在这里停止,思想在这里升华”。停止别人升华的同时也在阻碍自己进步。
有人说大学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刚刚说了两点:宿舍、教室,还有一点就是食堂。或许大家已经对食堂里的吵闹习以为常:买饭时吵闹、吃饭时吵闹、就连不在饭点的时候也把食堂当作了聊天室。从小我们就被告知“食不言,寝不语。”老话中“食不言”不只是为了餐桌礼仪,还在为我们自己的健康着想。进餐时说话一是可能会堵住气管,二是唾液中的细菌更易传播。同时,别忘了有个形容不守信用者的词是“食言”,说话时吃饭就是把话吃了进去,那谁还会相信这样的话呢?
大学的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学霸的专属地盘,在期末,无论你是学渣还是学霸,都为了抢到图书馆的位子而摩拳擦掌。其实在图书馆里每个人都会自觉地降低声音,那种分贝真的算不上是大声喧哗。可在图书馆,在哪怕是用力写字、敲击键盘都会干扰身边同学的地方,声音就会被无限地放大。期末期间,大家之所以抢着去图书馆以及前面说的食堂学习,就是因为那里的学习氛围最浓、最不会被打扰,若是没有不出声、安静学习的自律,还是离开不要引起公愤才好。
以上提到的在校园中的注意事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成一言不发、沉默寡言的人。大学校园是个性解放、重拾以前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丢掉的自由张扬个性的地方,那么,该活跃的时候活跃,该沉稳的时候沉稳,在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这种境界是要经过自我监督、修炼才能达到的。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身份会不断变化,所代表的群体也会随之改变。当我们在校内看到不文明行为时,我们可能会想:这是哪个学院的?当我们在外地看到没教养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想:这是哪个省的?当我们在国外看到有失礼仪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想:这是哪个国家的?或许我们不该以点概面地去总结一个群体的特征,然而我想,整体素质高的群体一定会有一种责任感,去维护形象。身为吉师这个群体的一员,“吉师六律”不仅仅是我们在校的言行举止的准则,它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德。有句话叫“一所大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气质”,身为吉师人,做到这六律后散发出来的气质,是学校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再把眼光放到国际社会,最近还好了一些,前几年出境游国人的不文明行为被媒体频繁报道。在这些不文明中,大声喧哗也屡见不鲜。在一些喧哗者看来,音量高等同于实力强。其实我们清楚:他们错了,大声喧哗不等于牛气,那只是在显示自己没有修养。时至今日,渴望成为众人聚焦的“牛气”,早已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审美。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向我们喊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捂耳朵。光顾抵抗声音了,那他大喊又有什么用?牛气又显示给谁呢?
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报名了赴台交流的项目,来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大概是机场或者火车站。其实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地方吵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人们离开或到达一片土地的地方,有些感慨也是正常的。而台湾机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安静,取行李的队伍排得很长,可人群的声音却是很低,交谈都是在耳语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机场里,给我的感受是让我们消除了排长队取行李时的焦虑,大家都静静地等待、依序离开。我们说“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样的第一印象是比美景、美食更令人难忘、钦佩的。
除了把音量高等同于实力强,其次可能的原因,也是比较核心的原因就是他们极少拥有过话语权,到了一个公共环境中拼命地争取话语权,让所有人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一是说素质不高,二是自我焦虑。因为在家庭中、在团体中,拥有不了这样的权力,一下子没有约束了,就痛快了。相反,那些声音较低的团体呢?梁文道在《常识》一书中发问:“是什么让香港人在十年后把自己的音量降低了呢?其原因无疑是香港人变得越来越富有,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加之长期进行社会教育的综合结果。”所以,别小瞧了声音对人的贵气的影响,俗话说“自古贵人声音低”就是这个道理,贵人不缺乏话语权,相互交流不费劲,更用不着大声喧哗。
从学校生活再放眼整个国际,通过一些真实的例子,让我们意识到,不大声喧哗真的是我们都要具备的素养,而不大声喧哗仅仅是“吉师六律”的其中之一。这六律中的每一条都代表着一个必备的美德,只有具备这些美德,我们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吉师人!
压低声音,彰显吉师风范。让我们提升对“吉师六律”的认知,将“吉师六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人人学习、人人实践、相互监督的良好风尚,使“吉师六律”在身边蔚然成风。
☆教师点评:李淑莲
诚敬谦和,文明礼让,君子五德“温良恭俭让”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德行与基本修养。“不大声喧哗”是我们从小被告知的基本礼节,“吉师六律”中进行特别强调就说明我们多数人没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体会到不大声喧哗所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有多少,所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素质有多高。看学术文化大师的访谈、讲座时,大多是不温不火、娓娓道来,这透露出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平缓的语调、恰当的停顿让人有亲近感,听者更用心,说者想表达的内容也能更好地被接受。越是大声喧哗,越是显示出自己的无知;越是大声喧哗,越是拉远与朋友的距离。这篇文章既列举了身边的例子又进行了国际视野的反思,希望能给观者留下思考。
教师简介:李淑莲,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