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就是一种慈悲

005 换位思考,就是一种慈悲

一位隐者在山间居住,有个樵夫不喜欢他,经常找他的麻烦,每次见面都用言语侮辱他。隐者从来不与樵夫发生争吵。邻人为隐者抱不平,说:“你总是忍着,他才越来越放肆!”

隐者说:“如果有人送了你一件礼物,恰好那件礼物你不喜欢,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你说,这件礼物最后属于谁?”邻人说:“当然属于那个送礼物的人了。”

隐者说:“所以,若我不接受他的谩骂,你说他在骂谁?这是他自己的损失,我倒觉得同情,这种脾气,让他在生活中添了多少烦恼?”

邻人会意。过了一段时间,山里的人果然都对无端谩骂他人的樵夫不满,而赞扬隐者不与人计较的豁达胸襟。而樵夫因此也渐渐开始检讨自己,不再谩骂了。

古时候,有些高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只求在山中修得心中清净。这样的隐士历来被视作得道高人,为人敬仰。得道之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所以慈悲。就如故事中的这位隐士,明知樵夫辱骂自己,既不辩驳,也不抱怨,反而同情樵夫的境遇,这才是真正开阔的心胸。

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能为他人着想,就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依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以自己的遭遇迁怒他人。慈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很大的耐性,更需要广阔的包容性,有时候还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收敛自己的感情。但是,慈悲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你的慈悲,总会有他人受益,受益者会被你的善心感化,帮助更多的人。不知不觉,以你为中心,人们开始重视为他人考虑,你一个人,就能带来一个群体的和谐。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懂慈悲,他们只会计较自己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一旦有人对他们有所冒犯,必然勃然大怒,甚至睚眦必报。他们从不肯为他人做出牺牲,凡事都不顾念他人的心情,我行我素,不断伤害周围的人。这样的人很难让人从心底产生亲近之感,因为他们没有慈悲之心,他人自然也不会对他们产生深厚的感情。

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助理在下班后找到导师,抱怨刚刚进入实验组的学生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不管他怎么教,他们还是经常搞错最简单的公式。为此他建议:“为了实验着想,我建议把他们踢出实验组,他们实在太笨了!”

导师耐心听他说完,对他说:“两年前,你是研一的学生,进入这个实验室,你还记得当时的事吗?当时你也经常搞错实验步骤,给别人添麻烦。有人也建议我不要用研一的新生,太嫩,耽误事。要是当时我把你弄出去,现在谁当我的助手?”

听了导师的一番话,助理不禁脸红,他想到这几个学生都是以优秀的成绩考进这个学校,又被导师挑中才进实验组。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谁不害怕做不好事情?看来,自己应该宽容一点,经常鼓励他们,他们才会越做越好。

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即使是天才,也有蹒跚学步、笨手笨脚的阶段。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进步,当人们学习的时候,很希望有一个能够鼓励自己的教导者。故事中的助理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教导者,但他看到初学者时,却忘记了自己曾经得到的帮助。细心和耐心应该被传递,而不应该断绝,当你受到过别人的好处时,就该想到有一天,你要把这帮助转递给需要的人,这才是人与人相处中最重要的东西——善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许你在各方面都比他人强很多,也许你在某一方面尤为出众,这个时候你要明白并非人人都是你,都能和你做得一样好。或者想想在某些方面,你还远远不如他人,你也需要他人的指导才能做好。这个时候,你还能够指责吗?考虑到初学者的忐忑,也许你会忍住自己的脾气,耐心地教导他们。

站在他人角度想事情,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个得到你帮助的人,还有你自己。因为站在他人的角度,你看问题自然就多了一种视角,比从前更加全面。如果你能站在最多人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一窥事物全貌,巨细无遗。这个时候你也许就会懂得为什么那些得道之人有更多的智慧,就是因为他们曾站在最多人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拥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对他人的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