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快乐自在

心如明镜,快乐自在

人生在世,总会有痛苦和烦恼。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的一切痛苦烦恼都是源于邪恶的杂念,而这种“邪念”、“杂念”多半是庸人自扰,所以才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说法。

诚然,一个人无法脱离现实世界而生存,也无法保持其内心的绝对纯洁;但如何对待外界的干扰,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是由一个人主观认识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的修养决定的。只有排除了私心杂念,始终保持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人才会在生活、事业中拥有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菜根谭》中说:“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意思是说,没有被风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静的;没有被尘土遮盖的镜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们的心灵根本无须刻意清洗,只要除掉心中的“邪念”,平静明亮的心灵自然会出现。日常生活的乐趣也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排除心中的一切困苦和烦恼,那么,快乐幸福的生活自然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和尚凡了什么事情都发愁。因为他觉得自己太瘦了,他觉得自己现在过得不够好,他很担忧自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觉得自己得了胃病,他无法读经书……

凡了决定到九华山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他出发前,师父交给他一封信并告诉他,等到了九华山之后再打开看。

凡了到了九华山后觉得待在这里比在自己的庙里更难过,因此,他拆开了那封信,想看看师父在信中写了些什么。

师父在信中写道:“徒儿,你现在离咱们的寺庙300多里,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忧愁的根源——你自己的心蒙尘了。所以,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这点以后,就回来吧。因为那样你就会有变化,不会再忧愁了。”

看了师父的信,凡了非常生气,他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师父的同情,而不是教训。

凡了气得决定永远不回自己的寺庙了。那天晚上,他经过一座小庙,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凡了就进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个时辰。老和尚反复强调:“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的人。”

凡了坐在蒲团上,聆听着老和尚的教诲,他听到和自己师父同样的话,这一来,他脑子里所有的胡思乱想都一扫而空了。

凡了觉得自己第一次能够很清楚而理智地思考,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并发现自己曾经真的很傻——他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变的,只是他自己的心态。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自己的寺庙里去了。当晚,他平静而愉快地读起了经书。

可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如何,我们的心境如何,这与外在的条件并没有多少关系。

当年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牵连,险些丢掉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苏东坡身处如此逆境,却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把自己作为一粒尘埃摆到宇宙之中,这是怎样的气度,这是何等如明镜般的心境!

然而,这种如明镜般淡泊的心境并非人人都有,但倘若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品出真味,心如明镜,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跟随本心从容不迫地生活,淡泊、愉悦。所以,人无论是高居庙堂之上或身处江湖之远,都要让自己的心灵澄澈,不为世俗的诱惑左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就能真正体会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