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公元前110年前的一天,在一个病榻前,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拉着儿子的手在交代着:“咱家世代做朝廷的太史令,现在轮到你了。你一定要继承祖先的传统,完成我们的著作呀。”儿子含着热泪深深地点了点头,老人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这位老人就是汉朝的史官司马谈,儿子则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他们谈到的著作正是流芳千古的名著《史记》。

2000多年前,孔子完成了《春秋》,而后400多年过去了,中原大地上诸侯争霸,战火连天,直至秦汉一统,天下归一。这其间历史大事众多,仁人志士无数,却没有出现一部新的通史把它们记下来。作为史官,司马谈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习孔子的《春秋》,把近500年的历史记下来,以告后人。他不辞辛苦地收集整理了很多材料,不想未曾动笔却命在旦夕,他只好把这一夙愿交给了儿子。

司马迁出生在这么一个史官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聪颖好学,20几岁便做了皇上的郎中官,随皇帝巡游天下,阅历甚是丰富。父亲死后,他继任太史令,开始着手著《史记》。

此时的司马迁30出头,正是英姿勃发的时候。他踌躇满志,成绩显著,深得皇帝赏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值司马迁青云直上之际,李陵案发生了,司马迁因为主持正义,激怒了皇帝,被投进大牢,施以腐刑。

腐刑是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种肉刑,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对人的打击都是难以忍受的。司马迁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他整日间恍恍惚惚,竟想到了死。然而他又牵挂着他的《史记》,他想起了父亲的嘱托,想起了自己历年的志愿。是痛痛快快地一死以示清白,还是坚强地活下来完成人类几百年的记载,他徬徨着,茫然间他想起了困顿中写就《春秋》的孔子,想起了流放中完成《离骚》的屈原,他们都成了司马迁的精神导师。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司马迁,为了《史记》,为了祖先的遗愿,司马迁选择了活。

司马迁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顽强地站了起来,把全部的心血投放在《史记》的写作上。尽管皇帝后来赦免了他,且授予他比太史令更高的中书令,然而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世界上没有比《史记》更让他动心的东西。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呕心沥血,历尽艰难。当他研究到战国时代魏国的历史时,在有的书上看到秦国在灭掉魏国时,遭到了魏国的顽强反抗,秦国为灭掉魏国,引用黄河水灌进魏国的都城大梁,淹死了许多人。司马迁总有点不敢相信,为了记述的真实可靠,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他沿着城墙边走边看,想找到一些痕迹。果然,在墙角有一些似水淹过留下的印迹。司马迁仍不肯轻易下笔,他又去访问了老年人,搜集关于当年水淹都城时魏国人民同洪水作斗争的传说。从城里到城外,司马迁一路走,一路观察,访问了无数老人,收集到许多材料。回到家,他把这些材料仔细分析比较,终于确定了秦国水淹大梁城的事实。然后,他才动笔记下了这件史实。

还有一次,司马迁学习《尚书》,发现有一件事,在《尚书》中记载的和其他书上都不一样,到底谁记得对呢?当时,石室、金匮是国家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迁就到那里查阅。他对古代各国的史记,逐字查阅,仔细研究。那时候,书都是用竹简、木板抄写的,每册书都是一大捆,分量非常重,司马迁搬来搬去,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为了弄清历史事实,司马迁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翻阅材料,一连查对了上百册史书,才确定还是《尚书》上记载得正确。

正是凭着这种刻苦钻研、注重实际、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精神,司马迁完成了《史记》。《史记》被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2300多年的历史。

名人箴言

“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