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提高抗挫力和抗压性

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提高抗挫力和抗压性

如果说内心强大有一个显著标志的话,那一定是承受伤害的能力。在受到伤害时,人有什么样的应激状态?是心理崩溃,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还是较为平静地度过,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将决定着孩子的内心是否强大。

自然界有两种特别的动物,蚯蚓和壁虎。从外形上看,它们一点都不强大,但它们却是动物界的“打不死的小强”。因为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特异功能——“再生能力”,即尾巴被砍断后,在断裂处会重新长出新的尾巴。所以,蚯蚓和壁虎就算受到了伤害,也不会轻易死去,而是很快就能恢复得像未曾受到伤害时一样。

蚯蚓和壁虎的这种“再生功能”又叫“自我修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它们的生命比一般的动物强大许多。其实,人也可以拥有这种能力,在受到伤害以后,心灵迅速复原,恢复到像没有受到伤害时那样。人的这种能力叫作心理修复能力或心灵恢复力。恢复得越快,内心越强大。所以,内心强大并不是说不会受到伤害,也不是感觉不到疼痛,而是在受到伤害后能够承受,疼痛过后心情会很快复原。

拥有较强的心理修复能力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压力时,感觉到的痛苦不会那么强烈,或者在短暂的痛苦之后,能迅速摆脱痛苦,甚至把挫折和压力当成一种动力,把克服这一切当作强者的象征。所以,内心强大的人,不是不摔跤,而是摔不死。

我小时候一旦考试考不好,就特别容易情绪低落,缩到自己的壳里,不和任何人说话。但庆幸的是,我不会一直待在这种情绪里,而是会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未来的期待中,我会给自己定下目标:“下次一定要考到多少分,如果考不到,就给自己什么样的惩罚。”之后,我确实也能够通过自我督促很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虽然也比较容易受挫,但不会长时间地沉溺在挫败感中,而是能够把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所以,我拥有一定的心理修复能力。

人无法保证自己永不受伤害,就好像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身体永远不生病一样。生病了不要紧,能很快好起来就行。人的心灵也需要这种能力。每个孩子的这种能力不同。例如,有的孩子摔倒后会哇哇大哭,别人不扶他,他就不起来,起来后还会哭很久;有的孩子摔倒后则若无其事,就算哭也不会很久,然后自己爬起来。显然,后者的心理修复能力要比前者强。所以,孩子的心理修复能力需要得到训练。如何去训练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这种能力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在心理学上,心理修复能力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心理活动的强度和耐受性。强度是指对挫折和打击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突然”的打击时,人的反应是过于强烈还是较为平淡。反应越是强烈,内心越是弱小。反之,则为内心强大;耐受性是指在较为“漫长”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下,人的痛苦程度。痛苦的程度越高,内心越弱小。反之,则为内心强大。例如,孩子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并没有感觉到痛苦,而是可以较为平静地度过,那么就说明他的内心较为强大。这两个指标,通俗地说,就是抗挫力和抗压性。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提高他的抗挫力与抗压性。

1.去经历,才有机会提高

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压力,没有见识过它的真面目,怎能知道如何与它打交道?所以,提高抗挫力与抗压性的第一步就是多去经历它。但有些父母认为,所谓幸福就是不会经历那么多挫折和压力,因此会想方设法帮孩子把挫折和压力挡在门外,有难度和危险的事情尽量不让他们去碰。结果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突然有一天,一个大挫折砸向他们,他们立刻晕头转向、无力承受。这就是,“没有蹚过小水沟,怎能蹚过大水沟”。

无论父母的力量多强大,如何帮孩子筹谋,也不可能帮孩子把他这一生的挫折和压力都解决掉,只有教会他如何应对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所以,让孩子去经历,去挑战,去失败。今天倒在一个小水沟面前的痛,总好过未来倒在一个大水沟面前的痛。

2.父母不必过度强化负面事件

从心理角度来说,把压力和挫折看得越轻,越容易度过它。例如,孩子摔跤后,如果父母大呼小叫,孩子一定会觉得“天哪,我又摔跤了”,从而增加心理压力,产生不好的感受。如果父母只是淡淡地说声“没关系,站起来吧”,那么孩子也会轻松地面对。不过度强化负面事件,就是减少挫折和失败对孩子内心的冲击力,使他把更多的心理能量用在如何“站起来”,而不是沉溺在不好的感受中。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强化他遇到的负面事件,而是要弱化,把挫败看得越弱小,孩子的内心越强大。

3.保持恰如其分的自信

自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修复能力,相信失败是暂时的,我很快就能把这件事做成。但这种自信需要一个前提,即恰如其分的自信。因为盲目的自信,变成了自负的自信,会让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对现实情况认识不足,最终导致失败。而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自信需要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及遇到的挑战,这需要父母的引导。如果说经常打击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自卑,那么过分地夸奖孩子则有可能让孩子变得盲目自信。不符合事实的夸赞,夸大其词的夸赞,都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正确认知,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陷入盲目自信。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使他形成恰如其分的自信。

4.对结果做好心理准备

提要求就有可能被拒绝,做事情就有可能有压力、会失败,连走路都有可能摔跤,喝水都有可能被呛着……人这一生,只要活着,挫败感就会随时随地光临。如果不对此做好心理准备,而是对结果好的那一面期望值太高,心灵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减少挫败感、增强心灵恢复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对结果坏的那一面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在向某人提出要求时或挑战一件事情时,可以先做这样的自我对话:“别人有可能拒绝我的要求。”“我做这件事不一定能成功,过程可能会很辛苦,我能承受吗?”这样的心理对话不一定能改变结果,但能缓解坏结果对自己心理的冲击力。

人只要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害怕,在做一件事情之后能承受,那么他就能“想做什么就去做,做不到的时候就承受”,那么他的内心则十分强大了。

以上四点主要目的是削减挫败对孩子内心的冲击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心理修复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如建立内在评价系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比赛、不与他人竞争等;也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如处理好内心冲突,帮孩子建立起自我效能感等,来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和抗压性。

总之,心理修复能力是内心强大的一个重要标签。如果说正能量培养是为孩子的内心强大打地基,那么较好的心理修复能力就是最坚实的那一排砖瓦,而要建造起一颗强大的内心,则需要更多的砖瓦一点一点地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