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感受是正能量培养的基础

关注孩子的感受是正能量培养的基础

如果深度挖掘就会发现,父母之所以做不到及时回应、及时满足及信任和鼓励孩子,是因为没有看到孩子的感受能力。当孩子与父母互动时,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孩子的对错或者自己的看法、感受、判断等。所以,父母第一时间想到和做到的不是接纳、回应孩子的感受,而是漠视、评判、批评和指责孩子的行为。

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妈妈不安慰,不拥抱,在一旁冷眼旁观,心里想:“等你哭够了再说。”

在这里,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孩子的对错——总是哭闹是不对的,以及自己的感受——你一直哭闹让我心烦。所以我要用冷漠、无视来迫使你停止哭泣。

孩子做了一个手工,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去看,妈妈一把甩开孩子的手:“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有空再说!”

在这里,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想与自己分享的喜悦心情,而是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

孩子画了一幅画,高兴地请妈妈欣赏,妈妈一眼看到孩子脏脏的小手:“还不快去洗手!”

在这里,父母依然忽略了孩子想与自己分享的心情,而只注意到了自己关心的内容“孩子的手脏”,同时又对孩子作了评判:你画画得怎么样不重要,手脏就不是好孩子。

“妈妈,诺诺姐姐去学跳舞了,我也想学跳舞。”“你怎么能跟人家诺诺比,人家长得漂亮,身材好,腿又长,天生就是跳舞的胚子。可你呢,胖乎乎的,小短腿,皮肤又黑,你去跳舞,能好看吗?”

在这里,父母更是看不到孩子想要学习一种新本事的积极心态,而是直接对孩子进行评判和否定。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不胜枚举。忽视孩子的感受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我”没有被看到,一个真实的我在爸爸妈妈面前,却没有被看到。由此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失落、沮丧、难过的情绪,长此下去,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虚无”感:自我总是不被看到,所以渐渐失去。

这种感受,成人也体会过。当自己跟某人分享或诉说时,对方完全不关心自己的感受,而是立刻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评判,或者就他关注的内容发表意见,这会让自己的心情立刻变得沮丧,觉得自己真是找错人了,怎么会找他诉说。如果对方总是这样对自己,自己就会觉得在他面前缺乏存在感,于是就会疏远这个人,转而从其他人那里寻找存在感。但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孩子互动的对象只有父母,且又非常信赖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孩子就会把父母对自己的回应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于是,一个缺乏存在感、不自信的孩子就这么诞生了。

所以,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喜欢评判孩子的父母就会制造一个内心弱小的孩子。

其实很多成人都缺乏看到别人感受的能力,包括我自己。在我的体验中,我发现自己在与别人交流时常常会忽视别人的感受,而喜欢去评判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没有被看到过,我就是在被评判中长大的,所以我也没有看到别人的感受的能力。我们的父母更习惯用对错、道德、规则去养育孩子,而不习惯用“情”去养育孩子,而这会教育出一个内心冰冷、缺乏爱与温暖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也成了一个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无法很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稳定的情感关系。

因此,看到孩子的感受是正能量培养的基础。那么如何看到孩子的感受呢?

1.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关注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与父母互动时,不管分享的是什么,不管当下是正面感受还是负面感受,父母要提醒自己先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坦露脆弱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得住孩子的脆弱。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难过得想哭,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并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理解你的心情,想哭就哭吧。”而不是:“有什么好哭的,当初好好学习现在就不用哭了。”前者对孩子是种接纳,后者对孩子是种否定:没好好学习是不对的,因此而哭更是不对的。多重否定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认知。情绪是孩子的一部分,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接纳孩子。同时,情绪没有对错,父母不需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有正面的感受与自己分享,父母也要提醒自己第一时间去关注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从外面玩耍回来,高兴地跟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玩得好开心。”正确的回应是:“看见你开心,妈妈也很开心。”而不是:“看看你身上脏成什么样了?再弄这么脏,明天不许出去玩了。”如果需要提醒孩子其他方面,那么在关注孩子的感受之后再去提醒,比如,“看见你开心,妈妈也很开心。不过如果下次注意别把衣服弄得这么脏,妈妈会更开心。”当孩子感受到你关注了他的感受之后,他就会在乎你的感受,以后不把衣服弄得这么脏。这个过程就是共情。

如果父母能经常这样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渐渐就会形成关注孩子的感受的能力和习惯。

2.通过孩子的反应来觉察自己的行为

在训练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都会成功。比如我,虽然常常提醒自己要去关注别人的感受,但到那一刻却时常忘记,习惯性地就开始评判别人。发现对方不悦时才意识到,自己又忘记了要关注别人的感受。还好我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对方因我的评判不悦时,我就会立刻停止自己的行为并道歉,然后再去关注别人的感受。所以,如果父母一时做不到关注孩子的感受,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反应来觉察自己的行为。如果你的回应让孩子的情绪由喜悦变成了不悦,由不悦变得更不悦,那么你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如果经常做这样的觉察练习,那么就会渐渐提升自己关注孩子的感受的能力。

看不到孩子的感受,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委屈,父母觉得自己付出了,孩子的内心却没有产生好的感受。所以,要看见、关注、接纳、确认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正确回应和满足孩子,才能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爱,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正能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