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个方法,能让你少奋斗10年
这个方法,不是我给你的,而是另一位更有分量的人—沃伦·巴菲特。
当《财富》访问他,是怎样成为比上帝还富有的人时,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
“我给你们一个让自己的人生开足马力的建议:选择一个你钦佩的人,把你钦佩他的原因写下来。你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里面。然后,再写下一个你最讨厌的人的名字,写下那个人身上让你拒其于千里之外的那些品德。我建议你们思考一下你们所钦佩的人的行为,使这种行为成为你们自己的习惯;同时也要留心一下你讨厌的人身上应受到斥责的东西,并下决心不犯同样的毛病。如果做到了,你也能成为富翁。”
简单来说就是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起来很容易对不对?真的会有那么巨大的功效吗?
其实做起来一点都不容易,你一试便知。
读书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不会掉出前十名,但也从来没成为第一名。毫无疑问,有不少题目我解不出来,对此我的解决办法就是苦思冥想,有些题目会在我的努力下得以解决,有些则无论如何弄不明白,每当这时候,我就选择放弃它们,置之不理,冒着考试遇到它们不会做的风险。
时至今日我都想不太明白,为什么我死活不肯向老师和那些学习更好的人请教呢?明知道求教能更轻松地解决问题,不给自己留下那么多后患,可是我宁可不要高分也不肯请教别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作祟?
大概出于极强的自尊心和骄傲且自卑的心理吧。是的,你没有看错,骄傲和自卑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坚硬的外壳,一个是柔弱的内里罢了。
很多人不肯向身边的人学习,可能和当年的我出于同样心理。毕竟,我们对于身边比自己强一点的人,总更容易嫉妒,更愿意踩上一脚,而不是谦虚地学习。
而对于那些比我们强太多、名字如雷贯耳的人,我们又觉得太过遥远,认为那是遥不可及的传奇或者故事,抱着远远羡慕欣赏的态度,很难把他跟自己联系起来。于是,你压根没有向他们学习的习惯。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终结果就是,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你却不明白。等到明白了,你却做不到,不能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贯彻始终。
当我的一位同学又一次因为没有伯乐赏识而跟我喋喋不休地抱怨,我突然问他:“你知道扎克伯格在读什么书吗?”
他好像没太听明白,又或者怀疑自己听错了,错愕地问我:“谁?啥?”
我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他一副“你没病吧”的表情看着我:“他读什么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说:“怎么没关系了?你们都是写程序的,你希望像他一样成功不是吗?可是自从离开学校以后,你读过什么书?看过什么论文?你又有没有了解过那些你艳羡的人平时是怎么过的?他们是因为有哪些品质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我的一连串问题把他问蒙了,可能他没想到发个牢骚还要被沉重打击吧。
愣了半晌,他问我:“他都读什么书?”
“我来给你讲讲他都向人们推荐了哪些书吧,《创新公司》《理性乐观派》《科学革命的结构》《国家为什么失败》《权力的终结》《基因组》《穷人的投资组合》《三体》……而他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婴儿量子物理学》。”
他张口就来:“你要是批评我专业课学习没跟上,我还能接受。可我现在要忙着打拼,哪儿有那么多工夫读闲书?他已经功成名就了,所以有的是时间博览群书。”
我摇摇头:“您难道真的不知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你这样说,就跟说国家总理都没你忙一样逗乐。你没空读书学习,却有的是时间发朋友圈发牢骚。”
冒着友尽的危险,我献上忠言。他听没听进去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如果他一如既往不肯做出任何改变,那么注定泯然众人。
我的那位朋友,如今依然在原来的职位上忙碌,和扎克伯格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是,后来我还是发现他身上有了可喜的变化,不再频繁抱怨,肯主动加班了,自己鼓捣了几个有趣的小程序,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积极上进多了。
也许他此生都无法成为盖茨或小扎那样的富豪,可是,在那段遥远得看不到尽头的道路上,他朝着他们迈进的每一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他自己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至于这个方法的功效,你试了才知道。它能达到多好的效果,取决于你向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坚持了多久。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社会调查,他们对一群智商、学历、生活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中那3%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的人,获得的成就最大。而27%没有目标的人,获得的成就最小。
调查证实了目标的重要性,这里我想说的是,你的这种学习,也要有目标的指引。你要有清晰的目标,然后再规划学习的方向与内容。显然,想要成为科学家和成为富豪,需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阅读这本书,想要得到的不可能是资金支持,而是精神方面的引领,或者是思路的点拨等等。如果其中的某句话让你恍然大悟甚至醍醐灌顶,你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所以你不管是向世界顶尖人物学习,还是向业界精英、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都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坚持不懈地执行。唯有如此,你的努力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