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生德行,做人之本

孝道生德行,做人之本

写得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国历来有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的美德。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是有更复杂感情的人呢?所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善待并且好好地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而虐待老人、对父母弃之不顾的人会遭到别人的鄙视和唾弃,这种人也不会有知心朋友。因为,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会去真心帮助他人呢?所以,看一个人是否能够靠得住,首先就要看他是否对父母以孝敬。

我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数不胜数,例如,黄香负米、割骨疗亲、卧冰求鱼等,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故事,例如,有一个已经60多岁的老人,为了满足80多岁老母亲的心愿,自己骑着三轮车拉着母亲全国旅游,这件事情感动了不少朋友。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孝敬的故事,可以说举不胜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足够的孝心,可是却不懂得如何去孝顺父母,不仅给老人的心理上带来了不愉快,而且也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其实,孝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孝敬老人就是让他吃好的,喝好的,只要养好就可以了,所以,他们除了为父母提供生活费用之外,对于老人其他方面的需求一概不关心。实际上,这种做法根本算不得孝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这一种方式提出了批评:“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所谓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可是,犬和马也都被(我们)养着,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怎么能区别开来呢?虽然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辛辣直白,可是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孝敬父母,不能只是单纯地给他们提供物质,还要注意从精神上关怀他们。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顺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常回家看看

如今社会上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空巢老人明显增多。很多年轻人成家之后,就从父母家中搬了出去,并忙于事业上的打拼,往往忽略了父母,可是一旦你离开了父母,老人就会觉得孤单、寂寞。为了避免让老人产生晚景凄凉的感觉,你就应当多抽出一些时间去看望他,多陪陪父母。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送给他们多么贵重的礼物,其实只要出现在他们面前,和他们聊聊天就足够了。要知道,他们要的不是礼物,只是你的关怀。

2.多和父母进行交流

由于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父母和子女在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相冲突的地方。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多和父母进行沟通,多找一些共同的话题,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总像被时代所抛弃了,这样就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能够让父母感到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3.多向父母请教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虽然父母在思想观念和处世方式上有所偏差,但是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经验和更理智的思考却是不可替代的。多倾听老人的意见,对自己有益无害。另外,向父母请教的时候,子女应当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正确的建议和要求。即便他们的观点出现了错误,子女也不能显露出不屑的表情,不妨用“违心”的表情和语言来对待。这样一来,父母就会因自己还能够发挥“余热”而感到高兴。

4.不能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们成长的过程也是撒娇任性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因为自身的任性而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你成家立业之后,依然对父母采取这种态度的话就不对了。毕竟成家就代表着你已经是成人了,与父母之间在依靠和被依靠的关系上发生了转变。所以,子女和父母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从言语或者举动上顶撞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不要给老人的心灵带去不必要的伤害。

5.抽时间陪父母散心

人上了年纪之后,心思就变得敏感,有时候有些消沉悲观,他们害怕孤独,害怕寂寞,喜欢有人陪伴,喜欢找人聊天说话。作为晚辈,子女应当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安慰他们孤独的心灵,尽可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温暖和笑声,让他们颐养天年。

每对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是含辛茹苦地养大,所以等他们年老之后,子女不应当因为工作忙或者是忙着伺候妻儿而忽略了老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当你哪天醒悟过来,认识到父母对你的重要性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所以,趁着父母健在,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以免给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