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信权威,要有勇气创新

不迷信权威,要有勇气创新

工作过程中,当你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时,敢于当众提出来吗?当你发现这一想法与“权威”相悖时,还敢当众提出来吗?相信,很多职场新人此时会选择沉默或者放弃,毕竟在大多数人意识里,权威的判断总是准确无误的,见解总是深入全面的,观点总是不容置疑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权威即“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人争论某个问题时,如果一方添加一些权威成分,则很容易“驳”得对方哑口无言,赞同自己的观点,可见权威的影响力之大,操纵力之巨。

殊不知,一味地相信权威,很容易束缚心智,致使自己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抑制改革创新的能力,不知不觉中就沦为了权威的奴隶,表现为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等。很明显,这些表现与创新是相悖相斥的,也不算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很难做好工作的。

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相信权威,是因为认为“权威=真理”。果真如此吗?不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再权威的人,在认识的领域总还有未知的地方,在理解的层次上也难免会有误差。人类发展到现阶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太多的错误被揭露,太多的谬论被指正。

例如,哥白尼对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进行了怀疑,创立了“天体运行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一定先落地”,而伽利略则指出这是错误的,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铁球试验,有力地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爱因斯坦不完全相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他将引力描述成因时空中的物质与能量而弯曲的时空,成功创立了“相对论”。

权威并非真理,有时还经不起考验,特别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面对所谓的学术权威,面对所谓的大师言论,是一成不变地盲从听信,还是认真思考,仔细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是职场新人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也是需慎重考虑的问题。

古语“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鼓励人们不要迷信书本,泥古不化,而要认真思索,敢于怀疑,勇于创新。职场上,那些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并且将所思所想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的人,往往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1950年,巴菲特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传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诀窍,主张投资股票要依靠企业的盈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这一理念对当时的炒股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巴菲特却觉得老师的这个理念存在缺陷,他认为这只看到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却忽视了无形资产,如企业的品牌价值,这很有可能带来丰厚的实际效益。

1963年,巴菲特将目标定在了一家小型服装厂上。格雷厄姆则认为此厂的股票虽然便宜,但产品竞争力弱,没有投资必要,但巴菲特却看重了这个厂家的无形资产,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毅然出手购买了该厂股票,这是一种前无史例的投资方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巴菲特不断地追加投资,最后这家公司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巴菲特一开始的预计,回报自是丰厚。

在之后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要自己觉得行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资,至于那些所谓的股市行情、专家意见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当然,巴菲特的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对所投资企业全方位的详细了解基础之上的。因为不盲目地相信权威,认真思索分析,巴菲特成功了。当有人请教他投资诀窍时,巴菲特说:“投资时不要被权威的意见所左右,包括我给你的指导,你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的经验,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实事求是,而不能将权威强加于自己的意志。这里的权威包括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前辈教授的工作经验、领导教条化的指令等。将事实置于眼前,认真地进行分析判断,拒绝随波逐流,大胆地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战能力,取得卓越的成绩。

需注意的是,卓越者开始总是曲高和寡,平庸者往往附和者众,挑战权威的过程要经历众多的不解和质疑,这是一种残酷的身心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份坚持的勇气,只要是自己觉得对的,不管别人肯不肯定,不管别人赞不赞同,不管别人认不认可,让心中的杂音寂静,义无反顾地去做!

箴言No.1

大多时候权威是可信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权威并非真理。这就需要你在工作过程中,凡事认真地加以思考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