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淡定从容,越是能化腐朽为神奇

越是淡定从容,越是能化腐朽为神奇

在任何场合,尤其是危急时分,如果能够保持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态度,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应付自如,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世事纷争,变幻莫测,我们若是整天陷在这无常的世事中无法自拔,便很容易迷失自我,浑浑噩噩,失去做人的价值和本性。谁愿意如此济济无名地了此一生呢?

人生在世的意义就在于争取到最大的自主权、拥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其中最关键的正是练就镇定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如能够在大事中不糊涂、紧要关头不慌张,就能以变应变,随时准备好捕捉和发掘新机会,思考出应对的妙招,如愿脱困。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飞往四川地震灾区的专机上颇含深情地说:“同胞们,同志们,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他告诉国人,在突如其来的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面前,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不慌不乱,沉着应战,以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战胜这场地震灾害。

温总理亲自指挥、国务院在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出重大部署,从地方党委领导急而不乱到基层组织群众正确避灾,从中央领导火速赶往灾区到普通民众自救互救,从军队调兵遣将火速奔赴救灾第一线……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所特有的镇定。

“在紧要关头面前,镇定尤为重要。镇定,考验各级党和政府应对突发情况的决策指挥,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在灾害面前的能力水平,考验广大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国民素质。这次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地区范围之广,损害程度之大,是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地震。”温总理说,“应对重大灾害,特别需要人民最大的‘镇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正确决策,科学指挥,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面对重大灾情,切不可乱了手脚,乱了阵脚,既要迅速全面、精确了解灾情,又要科学分析,合理分工,统筹计划,忙而不乱,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抗震救灾中去。”

此外,温总理还强调“只有保持自身的镇定,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坚持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头脑清醒地正确组织救援;只有保持自身的镇定,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冷静应对失去亲人的沉痛,展现中国人特有的坚强,迅速开展自救,想方设法挽救更多人的性命;只有保持自身的镇定,才能实现全国人民大团结,不乱传播谣言,相信权威信息,遵守社会秩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在大灾面前,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温总理镇定自若。因为他懂得,不能慌,慌则无法思考应对的方法,如果他慌了,百姓们将会更没有主见,国家将遭遇更严重的损失。

在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诸葛亮用他的镇定保住了所在的城池,挽救了士兵们的生命,成就了传颂千秋的佳话。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老弱残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请大家镇定,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神态镇定,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就这样安然守住了城池。

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的镇定使司马懿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排解了这一危难。

诚然,镇定也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镇定的人一定要经过诸多繁复纷纭的考验,才能够练成“金刚不坏之身”:不为外物所扰,不受环境所牵连,能够在纷纭中保持坚定不移的自我,从容对待名利地位和艰难处境。唯有如此,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百炼成钢,坚不可摧,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