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之要在于小
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盟军对德军的决战,这一关系到整个战争胜负,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决战,与一份人格分析报告密切相关。
这是一份关于希特勒的人格分析报告,报告分析到;希特勒喜欢用长长的会议桌开会,以拉长作为主讲人的他与下属的距离;希特勒向往高鼻梁,几次做过隆鼻术;希特勒对女性并无兴趣,但是他却做出了与当时德国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丑事,与他的亲外甥女相爱……所有这些表明,希特勒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精神十分不健康的人。这份报告呈给罗斯福总统后,罗斯福立即感到,盟军与德军决战的时刻到了。
这份报告的所有内容,都是希特勒的生活细节,但正是从平常的细节中,透视出了希特勒外强中干的本质和脆弱不堪的个性。在这里,由美国情报人员捕捉到的细节,成为价值非凡的资料,成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希特勒的正确认识,成为二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催化剂。细节的作用可谓大矣,小处的玄机可谓妙矣!
细节见精神,小处能识人,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就是坚持这样的识人、选人之道。曾宪梓将一把扫把斜倚在办公室门边,让它对着门口不经意地倒下来。然后不动声色地坐回他的椅子,用扫把来考察测试来应聘的人。来者有的对扫把视而不见,有的见而不理,有的则弯腰扶起。结果,主动扶起扫把并符合其他招聘条件的被选中录用。
曾宪梓这样分析:不扶扫把的人说明他一是不习惯为他人着想。倒在地上的扫把他看到了,他当然不会跌倒,但可能会绊倒别人。二是懒。他不会想不到绊倒别人的可能后果,但就是懒得弯腰扶起。曾宪梓对朋友说:“用这样的细微小事来看待一个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时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更能揭示一个人内心的东西,看出他的本质来。”他重视人的基本素质。这比轰轰烈烈的行动更重要。
实际上,小处识人,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惯用的一个方法,而且是屡试不爽的一个良方。唐德宗时,三吴节度使韩混善于根据一个人的不同特点,恰当地予以使用。一位老友的儿子来投奔他,却始终没有发现有什么才能。一天,韩混设宴招待客人,发现老友的儿子,始终端坐在宴席上,不与任何人交谈,于是就安排他看守仓库大门,自此,他从早到晚端坐在仓库门口,将士没有敢随意出入的。
就这样,韩混从他人不注意的小处发现了一个再称职不过的仓库卫士。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识人的高手。在他伐蜀灭唐、统一天下的大业中,不能不提到一个功劳赫赫的大将曹彬。而最初赵匡胤对曹彬的认识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赵匡胤在澶州侍奉周世宗的时候,曹彬是周世宗的亲近小吏,掌管茶酒。赵匡胤曾向曹彬要酒喝,曹彬说:“这是官酒,不敢随便送给你喝。”于是,他自掏腰包沽酒,送给赵匡胤喝。赵匡胤后来当皇帝,他对群臣说:“在周世宗的旧吏中,忠诚不欺其主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赵匡胤把曹彬当作心腹,让他做征蜀军队的都监。曹彬果然称职,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名将。
更善于识人而又有著作问世的当属清代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选人之准、用人之当堪称奇迹。当时清朝有名的督抚战将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出于他的门下。《清史稿》说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晶其材,悉当。”《见闻琐录》“曾文正知人”条记载这样一件事:曾国藩见过两个名士刘锡鸿、陈兰彬后,说:“刘生满脸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陈生沉实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会有大作为。”后来果然言中。
曾国藩的识人之道,集中在《冰鉴》一书中,其识人的奥秘全中小处。如:他的相术口诀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张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关于识人之道,古人总结了很多方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诸葛亮的用人七观。即: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辨别能力;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同他反复地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辨才和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把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在开怀畅饮的场合,看他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所显示的本色;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让他有利可图,看他是否廉洁奉公;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和他约定某种事情看他的信用。
总之,七观中“问”,“辨”、“咨”、“告”、“酒”等无非也是从细节察人,也离不了从小处识人。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认识人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即使是被誉为识人若神明的曾国藩,也由衷地对他的幕僚方宗诚说:“我之所以能够选拔一批建功立业的良将,是有幸遇到的。尽管人们都称颂我知人,而实际上知人是很难的,我也不敢过于自信。”
是的,知人之难,难于攻尖端。对面常见而不相识者有之;夫妻同枕共眠而不相知者有之;同事同窗熟而不知者有之;父母兄妹亲而不知者有之;下级上级敬而不知者有之。知人越难,越需要知;知人越难,越离不开小;知人越难,越需要细。因为,大处识人易,而小处识人难;大是大非面前识人易,而小是小非面前识人难。
因此,可以说识人之要在于小,识人之道在于细。
(刘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