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学与思:有思有学,知行合一,才能进步

季羡林:谈学与思:有思有学,知行合一,才能进步

有思有学,知行合一,才能进步

《论语》 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辩证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学业和人生就会陷入迷茫;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坐在那里空想却不去学习,没有实际的行动,就会对你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在谈及“学与思”的问题时,季羡林先生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异彩纷呈,每天出现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永远也学不完。如果只学不思,所学的东西混淆在一起,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只思不学也是不行的,那样我们将无法掌握一项本领和技能。中国传统文化就有这样的独特魅力,老祖宗告诉我们,不仅要有思有学,还要知行合一,这样才有可能进步。

感性与知性的调和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书中曾提到,诗人闻一多不但是“口的巨人”,更是“行的高标”。他说,这世上有些人很有学问,但是缺乏充满智慧的思想,十分迂腐,就是孔子所说的“罔”,对社会没有实际的用处。相反有些人有思想和天赋,但不专心做学问,不踏实锻炼,步履轻浮,这样也非常危险。许多人正是依靠天赋任意而为,朝着“殆”的方向走了,还自以为很高明,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戴震自幼非常聪明,过目不忘,而且以善思好问出名。有一天老师讲《大学章句》,戴震越听越不理解,于是问道:“我们凭什么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又怎知这是孔子的意思,还是孔门学生的意思?”老师出乎意料,只得抬出权威,回答道:“这是朱熹朱文公说的。”戴震立刻问道:“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是宋朝人。”戴震又说:“孔子是周朝人,与朱文公相隔差不多两千年,朱文公怎么知道这是孔子说的话呢?”老师顿时哑口无言,只好说道:“你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后来,戴震果然成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主要纂修官。

戴震与历史上众多学问家一样,都是“学与思”的典范。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能树立学习进步的目标,都能热火朝天地追求理想,但现实情况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雄心壮志常常变得心灰意懒。季老说:“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嘛!”但很多人的学习热情被日常的琐碎磨灭,或以“人穷志短”为借口,最终放弃了学习和进步,更不敢大声疾呼:“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行到老。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人们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思而学”的真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季老常谆谆教导后辈,传统的价值观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要将其定为终身的追求。因为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不管是为了怎样的理想,最后都落脚在这样一种价值观上。

所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的真正含义是: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则谓之“思”;然而只有“思”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学”,即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地行动,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最终达成“思”与“学”的统一,即树立自己的理想抱负,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冰心老人曾题写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要知行合一,将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到实践当中,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

对于“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许多先贤大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先知而后行,有人说先行而后知。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原名文濬,早年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说”,因而把“文濬”改为“知行”。后来在教育实践中,他认识到自己年轻时对“知与行”不甚明了,因而立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学习目标。

有一天,一位学生课下给他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先生既然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却名叫‘知行’是何故?”于是在43岁那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改名为陶行知。

事实上,“知”与“行”孰先孰后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关键要掌握“知行合一”。对此,季老的解读是:“‘知与行’正如‘学与思’一样,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最正确的。仅仅知道道理还不够,还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用自己知道的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所知,在此基础上去追求新知。”

回望百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不家,国不国”,遭受列强的肆意欺凌,生命安全无从保障,更无法谈及尊严和幸福。终于有一天,十几名有识之士怀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从嘉兴南湖一艘小小游船开始,将他们的“知”付诸于“行”,毁家纾难,用鲜血和牺牲诠释理想。正是他们的“知”让中国人站了起来,他们的“行”则是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的中国民富国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且幸福地生活着。我们可以在“行”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华民族将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