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让——平定愤怒的良方
忍让是一种处世的艺术,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忍让能将生活中不愉快的事和许多不良的情绪淡化和遗忘。
忍让并非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全的深谋远虑。忍让是避免极端倾向的消融器,是化解怨恨,远离怒气、浮躁的智慧春风。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不愉快,有许多无谓的争端和愤怒,这就需要培养自己忍让的习惯。如果不忍,任意地放纵自己的感情,有时就会铸成大错,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人。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才知道忍让的重要性。
周先生的母亲和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起,生活一直幸福平静。但是半年前,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媳闹翻了,二人大吵了一架,甚至到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地步。
母亲一怒之下,对儿子说:“如果不把这个女人赶出门,我就喝农药。”
妻子怒火中烧,打碎玻璃,冲着丈夫说:“这个家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你要是不把你妈赶走,我就跳下去。”
他劝母亲,母亲骂他娶了媳妇忘了娘;他求妻子,妻子指责他眼里只有老娘,没有媳妇。折腾了大半夜,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事情也没有得到解决。
第二天一早,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他一怒之下,把妻子赶出了家门,不久两人就离了婚,孩子判给了妻子。而后的半年里,虽然他四处寻找,一直也没有母亲的音信。—家四口就这样散了,留下的是无尽的凄凉和悲伤。
许多事我们只能用到“如果”,如果故事中的三人,其中一个能忍让一下,不要愤怒,就不会有这个悲惨的结局,也许又能回到那种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个“如果”也只有在事后才会被人们想起。
现实生活中,让人生气、令人发怒的事随时可能发生,但为了更好地、安静地、轻松地生活,就要学会忍让,平定愤怒、远离浮躁。
在宋朝,宰相富弼曾教训他的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忍让’,有什么事会办不好呢?”
富弼处理事务,事无大小,都要反复思考,由于他太过小心谨慎,遭到了一些人批评和攻击。一次,他无端遭人谩骂,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富弼听后,没有发怒,而是淡定地回答说:“大概是骂他人吧!”那人又说:“是指名道姓地骂,怎么是骂他人呢?”富弼想了想回答说:“恐怕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吧!”之后,因误解而骂富弼的人深感惭愧,借机向富弼道了歉。
能忍善让是理性的以柔克刚,会忍让的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不仅能得到他人的拥护与尊敬,也可以让自己远离愤怒、浮躁,保持内心的淡定、宁静。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难免会磕磕碰碰,适度的忍让对我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大有好处。凡事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宽容,抛除怒气、浮躁。这样,即使遭遇别人的攻击,也不会怒火中烧,因为心境平和,所以能处之泰然。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生活上获得轻松,务必要懂得如何学会忍让。
很多时候面对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忍让,这种忍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显示出你的大度和胸怀。“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忍让不仅是个好习惯,更是一种理智的抉择,一种成熟的表现。忍让并非窝囊,而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一个人如果能养成宽容忍让的习惯,定能够平定愤怒、浮躁,获得轻松、淡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