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压力:人人都有压力,压力不是坏事

季羡林:谈压力:人人都有压力,压力不是坏事

人人都有压力,压力不是坏事

“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季羡林先生认为,佛家所说的生、老、病、死、苦,其中苦就是压力。不仅普通人有生活压力,那些旧时的国王、皇帝、独裁者,整日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但他们同样战战兢兢,担心敌人,担心边患,担心政变,担心被毒害刺杀,他们的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季羡林先生说他自己也有压力,到了望九之年,名利早已没什么用处,但朋友约写文章,还有电台报刊的采访,都对他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他坦然说道:“有些文章,实在不愿意写,但是碍于面子也只好答应。”

有压力也好

很多人抱怨压力,但季老说有压力也好,有时,我们需要改变自身来适应压力。压力有时是一种累赘,阻碍我们前进,但同时也像一种逆境,而人才往往都是从逆境里走出来的。正确面对压力,不去逃避,只需把压力转变为动力,认真实现目标就好。古人早已有这样的智慧:“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压力使人处于忧患之中,最能成就一个人的大智慧。

有一位动物学家对非洲大草原的羚羊群进行研究,发现某河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比西岸强,奔跑速度也更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都是同一种类,生存环境相同,食物来源也一样。后来他做了一个实验,从东西两岸各捉10只羚羊,把它们交换送往对岸。结果一年后,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剩下3只,另外7只全被狼吃了。最后,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原来东岸有很多饿狼,西岸却没有,饿狼对羚羊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正是在天敌的压力之下,东岸的羚羊更加矫健,善于奔跑,繁殖能力也更强。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可见动物的生存是需要压力的。人类也是如此,没有压力地生活着,就成了温水煮的青蛙。季老这样说:“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有压力,是何等好啊!”

遇压力,不嘀咕

天灾人祸,各种意外,突如其来,令人束手无策,又非人力可抗拒,这种被动的压力我们无法预测,杞人忧天是没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泰然处之。而对那些主动的压力,我们还是要有点作为的。季羡林先生建议,当我们身受压力时,最起码做到一条:不嘀咕。

压力使人才备受挫折,《菜根谭》中写道:“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贬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时,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久处顺境,易生骄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时,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动机强烈,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经常有这样的例子,豪门出身的子弟没经受过磨难,稍有一丝不顺利就会怨天尤人,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抱怨环境和他人,这样的人最终多不成器。而出身贫寒者,始终处于忧患之中,逆境使他们别无选择,背负的压力反而激发出他们身上强劲的动力。这些人往往能认清逆境的本质,隐忍坚守,发出的抱怨比较少,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也大。

当然,这种逆境动力的作用,主要还取决于身处其中的成才者是否抱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什么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在困难面前不抱怨,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按季老的话说,就是不要嘀咕。斯蒂芬·霍金20多岁就瘫痪了,后来连话都说不成,但他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身残的史铁生患有严重的肾病,但他默默地忍受着,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杨小凯饱受十年牢狱之苦,最终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经济学家。而那些动不动就抱怨,遇到困境就嘀咕不停的人,是很难获得了不起的成就的。因为他们把时间都浪费在嘀咕上,总是抱怨不公平、没有机遇、被别人排挤、运气不好等,却不肯花时间、花心思总结经验,面对困难,战胜苦难。

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季老同样认为,祸患为成功铺路,安乐归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