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翰的视觉观察实验:放弃是天性

杨百翰的视觉观察实验:

放弃是天性

沃尔夫博士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波士顿的杨百翰“视觉观察力实验室”和“女子医院”,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观察几千张图片。他们把每张图片放在十分繁杂的背景之下,然后再让志愿者说明自己是否有看到某一件工具,比如锤子或者扳手。

实验中,当某一工具多次出现时,志愿者的辨识率就相对偏高,错误率仅为7%;但是,当某工具出现次数很少,如第一次的时候,那么,志愿者对此工具的辨识就会直线下降,错误率上升为30%。

从这个实验及其结论可以看出,我们天生就会在遇到阻碍时更加倾向于放弃,以使自己少走弯路。

这个实验其实表明了我们的一种“退出门槛”心理,即我们的努力如果在特定的时间里无法实现,那么,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放弃。正如实验中的志愿者在面对出现次数较少的工具时,几乎会很快地承认自己无法找到,从而更倾向于加快自己的放弃速度,压缩自己能够忍受的退出时间。

钱穆先生在《德行》中提到,人生到这世界来,一睁眼,五光十色,斑驳迷离,我们该首先懂得什么要得,什么要不得。其次,要得的便要,要不得的便不要。概括地说,也就是既要学会获取,同时又要懂得舍弃。“舍得”,有舍便有得,收放自如,人生才能平衡。

说到放弃,总是有人不屑一顾。我们不是从小就被教育,做事要坚持,要有毅力和恒心。但是,毅力、恒心却和过分执著不同,很多人在追求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固执地将“我想做什么”转变为“我一定要做到什么”,反而让理想与追求成为一种负担。人们常说:“举得起、放得下的是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做负重。”放弃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可以变得轻松和愉快。生活有时会逼迫我们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然而,有时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反而可能因此获得更多。

其实,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前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包袱”果断地放下。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得到,总有需要放弃的东西。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

同时,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许多人做事总是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结果反而失去了长远的利益。能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这是成功者最大的特征。我们不要单纯为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心动,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一时的诱惑,要有“舍卒保车”的变通意识,能够透过诱惑看到长远利益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