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洞里的人:
孤独综合征
在人流拥挤、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和信息风暴的侵袭下,城市中孤独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无论是白领还是打工仔,都面临着被“孤独综合征”席卷的危险。都市人的寂寞,从心理层面讲,是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是无所依靠的,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这就使得选择总是成为孤独的源泉,使人在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天地,时刻都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
1996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独自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了一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生活。这个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里,里面有科学实验用的仪器设备,还有起居室、工作间、卫生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
在这一年中,毛里奇·蒙塔尔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在健身车上骑了1600多公里。第二年的8月1日,蒙塔尔重回社会,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很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已经丧失了交际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蒙塔尔的交际能力逐渐恢复了一些,他说:“在洞穴待了一年,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倾向于独处。现在,让我在安静与热闹之间选择,那我宁可选择热闹,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坚持了1年,只是为了搞科学试验。我丧失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重新纠正。但我不后悔,因为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奥秘: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孤独不是我们本性中的真相。我们从骨子里渴望着与人接触、相知、相处,我们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的人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方安静的、属于个人的独有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扰。为此,人们设计了可以随时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或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一天能退隐到深山幽谷中,过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这种对孤独感的追寻,真的是我们的天性吗?我们对孤独是否有恐惧感呢?
面对这样一些事实,心理学家不免要问,人为什么是社会性的?即人类个体为什么非要和其他人类个体生活在一起并进行相互交往呢?大多数的人类个体为什么无法忍受远离尘世的孤独生活呢?
所谓人类的社会性,即人类的群集性,是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社会性是人类社会一个极其普遍和重要的现象。最早对人类的社会性加以研究的心理学家是麦独孤(William Mc Dougall),他认为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他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就像蚂蚁由于本能集合在蚁群中,狒狒由于本能建立起复杂的群体结构,人也生活在自己的人类群体中。人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这样做是好的或正确的,也不是因为是有用的,而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人是社会性的,对于人来说,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或多或少地和其他个体发生关系,形成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并由此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社会性,要求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同时,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护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呢?
首先,在我们受过他人的帮助后,不要忘记还情,不要从此中断与其的联系。或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彼此的情谊会变得更为深厚,而这种经过无私奉献得来的友情则显得更加珍贵,它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刻帮我们渡过难关。
其次,注意维护亲戚关系的平衡。俗话说:“是亲三分近。”亲戚之间的这种血浓于水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亲密性。这种亲属关系可能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提供精神、物质上的帮助。
最后,培养主动结交的意识。我们要学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比如,当我们有机会参加大规模的会议时,不妨仔细观察、游走会场,主动向人打招呼,向陌生人做一下自我介绍,也许这些人中就有以后能够对我们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