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恐慌:
被“投射”的灾难
电影《2012》的情节设置是——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现极其反常的气候变化,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根据玛雅文明中的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世界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滔天的洪水会淹没整个地球。全球人类的恐慌、骚乱在各地时有发生……
观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被那惊心动魄的“真实”场景所震撼。一种悄然的恐惧感似乎也开始在人群之中流窜,让人们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在某些天灾人祸背后看到“2012”的“伟大预言”。于是,人们震惊之余,又挖出了一系列似乎能证明“世界末日”的“真实证据”,然后,大家都恐慌着,或者说是悄无声息地担忧着。
于是,许多人开始猜测:汶川地震、天坑出现、日本地震,都是“2012”的前兆。有心人士甚至还用海啸中的巨大旋涡和《2012》的场景做了对比,还有传言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即将喷发,美国大半国土或将被覆盖,一群人鼓吹着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大家应该及时行乐。
我们会按照以往所积累的经验和认知推断出“2012”的灾难性后果,即我们会在脑中自行预测世界末日时的地震、火山喷发、地坑塌陷等“后果”。然而,当这种“后果”发生在现实中时,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因果关系:因为“世界末日会发生灾难性场景”,所以“发生灾难性场景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世界末日”。当这一连串的“投射”效应出现时,我们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稳固我们的“自以为正确的推论”。
可是,在这一连串的灾难中,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当初没有“玛雅人的预言”的广为流传,我们甚至不知道“2012”这回事,我们还会为世界末日忧心忡忡吗?我们还会认为这些灾难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吗?就像当年的马尔代夫海啸一样,有人在当时大肆“忽悠”着世界末日的言论吗?
也就是说,我们脑子里有了“2012”的这支观点“笔”,就会在观测和判断我们所遇到的事物的过程中,涂上这种观点色彩。只要我们把这种想法和事件做了某种观念上的联系,就会无意识地自发去寻找所谓的能够证明自己观念的“证据”。但是,我们却无法意识到,这种所谓的“证据”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好像喜欢灵异事物的人,见到难以解释的现象都会觉得是诡异事件。因为他的观点、想法和观测分析事物的方式是“灵异”的,那些“不可知的谜”就成了证明其观点的最好证据。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投射心理,“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只有这一个“2012”投射问题。当我们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的时候,内心狡诈的人在我们的眼中也会是圣人,天真纯良的人也可能被我们误解是坏蛋。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世界是时刻都在变化和发展的,如果用“刻舟求剑”的办法处理问题就会落后,甚至闹出笑话,最终导致严重的错误。其次,要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社会。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观察多了,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地对事物进行认识。再次,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不要以自己的初步判定和刻板印象来分析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人或事的时候,要有大系统思维观,切忌单线条或者直线思维,要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的多样性、复杂性,而不是“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要建立多原因、多结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