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觅——《高山流水》
【点睛之笔】
《高山流水》也是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到他描绘的是“志在乎高山”和“志在乎流水”。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再没有操琴。后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经典解读】
“高山流水”始见于《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之意,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是这段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原因。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也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喟叹,这也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是作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是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心领神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中精要,因此伯牙才会感到孤独,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