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点睛之笔】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根据朔望月而制定,所以又叫做“阴历”。农历的平均历月相当于一个朔望月,但又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四季的变化特征,因此它包含了阴历和阳历的共同特点。
【经典解读】
农历平均每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各六个,全年354天或355天,因此每年的天数比回归年要少十天至十一天,这样就要靠添置闰月,来减少这种差异,有闰月的年份就有383天或384天。农历中每一年的长度以回归年为标准,但一个回归年长于十二个朔望月,又短于十三个朔望月,因此,春秋时期的天文学家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即在十九个农历年中,设置十二个包含十二个月的平年,以及七个包含十三个月的闰年。
南北朝时期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制定了大明历,采用二十组十九年七闰加一组十一年四闰的置闰法,使农历的平均年长更接近回归年。清朝以后,我国完全依据天象制定历法,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长与回归年基本上完全一致。
由于农历兼顾了回归年与朔望月,因而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中国人一直没有摒弃它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