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述
一、《周易》释名
“周易”一词古来就有不同解释,但总括其义有二:一是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二是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译文就是取此义。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易”字也有二义:①是指变化,从文字学看,有说“易”字的构成是“日”、“月”。“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有说“易”的甲骨文为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从《周易》内容看,包含着变化的思想:如卦爻辞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龙”由“潜”、“见”、“飞”、“亢”的变化,《泰》卦中大小、往来、平陂、往复的变化。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等等。《周易》中这种变化被《易传》深刻地、明确地阐发出来。《易传》所谓的阴阳交感、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故“易”有变化之义。②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据古籍所载,上古三代皆有易书,夏为《连山易》、商为《归藏易》、周为《周易》,此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名。
二、《周易》书名辨解
《周易》之名最早出现在《春秋左氏传》中,多次提到“周易”,《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弗从何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鬼神,从会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灵公。十二月癸亥,葬卫襄公。”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孔子儒家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为《周易大传》。
三、《周易》的性质
《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学界分歧已久,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史书,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我们认为:《周易》属何性质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就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了,不能以偏概全,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1)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或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孀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故娶之为妾。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
(2)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大衍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功能是筮占,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但是,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还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质,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四、《周易》成书时代及作者
《周易》的成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周易》成书经历了上占、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所谓“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即所谓人更“三圣”)。伏羲,又名宓羲、包牺、庖牺等,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又说他教民织网狩猎,并发明了八卦。根据许多学者研究考证,他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从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是一种图腾崇拜。
文王,周族首领,姬姓,名昌。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断遭到人民反对,而作为商统治之下的周国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强大,文王也大得民心。这就构成了对商的威胁。在此条件之下,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河南汤阴县内),文王在遭难之时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辞,故史书称文王作《周易》。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曾作过鲁国司寇,一生不得志,主要致力于教育,并对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加以整理,按照史书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
根据“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周易》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这一判断比较客观。但也有许多问题,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更多的实物去证明它,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反驳这一论断。而关于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在《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有的学者认为“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辞反映了文王以后的史实,由此卦爻辞不是文王所作。也有人认为重卦也不是文王,如王弼认为伏羲重卦,郑玄认为神农重卦,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孔子作《易传》的说法也有分歧,有说是孔子所作,也有说是孔子学生所为,传统说法是孔子作《易传》,但是,在《易传》中有“子曰”之称,“子曰”在古代是指学生对老师尊称,孔子不可能称自己为“子曰”。
根据现代学界研究的情况看,一般认为,《周易》(指64卦及卦爻辞)成书于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与纣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
关于《易传》,大多学者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作者不是孔子,是孔子后学者作品,但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可能有许多话是孔子传授《易》时所说。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讲《易》时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而编纂成《易传》。据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考证,《易传》为思孟学派(孔子后代子思和后学孟子)所为。当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仅没有作《易传》,也没有读过《周易》,但这一看法需要商榷。理由是:在《论语》中,孔子明确地说过“五十以学《易》”,也引用过《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司马迁、班固在史书中肯定过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所谓“韦编三绝”,是说孔子在反复读《易》时,其中串书的牛皮绳断过多次,说明读易之勤、功夫之深。韦,牛皮。韦编,用牛皮串竹简。三绝,断了多次。春秋时没有纸,将字写(或刻)在竹简上,用牛皮串起来成册。由此可见,孔子读过《周易》。
五、《周易》古经结构内容
(一)《周易》古经分篇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共64卦,每一卦6爻,共384爻。
(二)卦的构成
1.卦符构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谓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又称下体),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体)。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为了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组成的卦画,称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组成的卦画,可称为遁卦。古人把六十四卦卦象编成了歌诀: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2.《周易》每一卦的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由四部分组成。
(1)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如坤。
(2)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如乾这个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
(3)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即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字,此即为乾卦卦辞。咸卦后面有“亨利贞,取女吉”的文辞,此为咸卦卦辞。
(4)爻辞,一卦共六爻,每爻后面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为例:
,乾,元亨利贞
(卦画)(卦名)(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别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3.卦爻辞的结构
《周易》卦爻辞,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
所谓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所谓断语,就是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等辞。《周易》卦爻辞之所以要由两部分组成,原因就是为了占问。在占问时,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辞取象部分,表示占问者处境,然后看判断结果。
如《大壮》六五:丧羊于易(牧场),无悔。
此爻前半部分是记录了古代发生的一件事:将羊丢失在牧场中。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周易》作者用这件事说明占得此爻要丧失钱财。但却又告诉人们不要后悔,不要后悔是断语。这可能是古代发生的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丢了羊后羊又返回,或又找到,故没有后悔。这一爻包含这样的意思:虽遇到丢失钱财这样的坏事,但“无悔”。
又如《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此爻前半部分描述自然现象:一棵枯萎的树发了芽。又以这自然现象比喻人事,即老翁得到一个小妾,后面断语是“无不利”,即没有什么不利的。这里《周易》作者选用了一个反常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为比喻,说明占问人若遇到此爻,虽会出现反常的现象,但一切都很顺利,没有遇到麻烦。
由上可知,卦爻辞两部分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其前因必有其后果,但是这种因果性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也就是说从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后果,而且有许多事是偶然发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将这些不具有真实性,不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加以整理,作为《周易》的卦爻辞,以隐语形式普遍应用于占卜之中来预测未来。
六、卦序
(一)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
朱熹《周易本义》前收有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六十四卦为什么这么排列?依古人之意,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昧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易经》,其排列顺序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火珠林》卦法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每宫八卦:
乾:姤遁否观剥晋有
坎:节屯既革丰夷师
艮:贲大损睽履孚渐
震:豫解恒升井过随
巽:小家益无噬頣蛊
离:旅鼎未蒙唤讼人
坤:复临泰壮夨需比
兑:困萃咸蹇谦小妹
阳四宫:
乾宫八卦:(属金)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宫八卦:(属水)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宫八卦:(属土)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宫八卦:(属木)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阴四宫:
巽宫八卦:(属木)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宫八卦:(属火)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官八卦:(属土)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宫八卦:(属金)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上列八宫六十四卦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首先,八宫的顺序是按照后天八卦图的顺序排列的,与《京氏易传》的顺序略有不同。后天八卦图按乾在西北、坎在正北、艮在东北、震在正东、巽在东南、离在正南、坤在西南、兑在正西的方位,顺时针方向排列。其次每宫第一卦都是由相同的两个单卦重叠而成的,总称为八纯卦。八纯卦是该宫的宫主。因此以八纯卦的名称来命名宫名,以八纯卦的五行属性统领该宫的七个卦。如乾宫即属金,以下天风垢,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都属金。除八纯卦之外,其他卦名的命法是从上往下,以八卦的第一主象为标志来命名的。
每个宫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都是从最下面的一爻变起,比如乾宫,第二卦天风姤,是初爻变,第三卦天山遁是初爻二爻都变(相对于乾为天),依此类推。
(二)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唐人孔颖达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所谓“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按顺序依次为对。
所谓“非覆即变”,是指《周易》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覆,颠倒;变,相反,如屯倒置为蒙,需倒置为讼,这是覆。乾与坤相反,乾六爻全为阳爻,坤六爻全为阴爻,颐与大过相反,颐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上下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二者卦画完全相反,这就是变。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对,有二十八对为“覆”,有四对为“变”,即除了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变卦外,其他与对皆为覆卦。
七、爻及含义
(一)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画组成,如乾坤三画象征着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以乾卦为例。
天——
人——
地——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一卦六爻,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上爻为天,如乾卦:
天
人
地
(二)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
初爻:代表事物开始;
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
三爻:代表事物大成;
四爻: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
五爻:代表事物成功;
上爻:代表事物终极。
如乾卦比较典型:
乾卦初九:潜龙(潜藏的龙,以示事物刚开始);
九二:见龙在田(龙出现在田野,比喻事物崭露头角);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事物小成,防骄,故小心谨慎);
九四:或跃在渊(进人更高层次,新旧更替,故迷惑在渊中);
九五:飞龙在天(龙飞在天空,大有作为,以示事物成功);
上九:亢龙(龙飞过高,代表事物终极)。
(三)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
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
二爻:代表小腿;
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
四爻:代表上身;
五爻:代表脸;
上爻:头。
咸卦、艮卦比较典型。
以艮卦为例:
初六:艮其趾;
六二:艮其腓(小腿肚子)
九三:艮其限(腰);
六四:艮其身;
六五:艮其辅(面颊)
上九:敦艮(敦,头)。
(四)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
按照汉人对《周易》的注释,情况如下:
初爻在下,代表民;
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
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侯;
四爻近五,为近臣;
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
上爻在最上,为宗庙(或太上皇)。
(五)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
一般说来,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古人称为大德),故多荣誉,多有功绩。也就是说,《周易》二五两爻辞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故多凶险。四爻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即所谓伴君如伴虎。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过。
(六)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规律:初为阳位,二为阴位,三为阳位,四为阴位,五为阳位,上为阴位,即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在《周易》中,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即阴爻并非居阴位,阳爻亦并非居阳位。而多为阴阳杂居,如阳居阴位,阴居阳位,故《周易》中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问题。一般说来,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为当位。阳居阴位、阴居阳位为失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当位者为既济卦,全失位者为未济卦。
八、《易传》的内容
《易传》,因共十篇,又称“十翼”。传,有解说之义。在古代,凡解说、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书和文字,皆可称为“传”。如《春秋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诗经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注释。翼,本指鸟虫之翅膀,此是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的、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易传》十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如前所述,《易传》成书于战国时代,是儒家后学者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思想,但并不是孔子亲自创作。
(一)《易传》的贡献
《易传》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它的成书对《周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之书。总观《易传》十篇内容,其贡献在于:
(1)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即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周易》古经本为占问之用,其理论水平很低,而《易传》对《周易》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如《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起源,它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在注释《周易》卦爻辞时联系卦爻画注释,《周易》卦爻辞多是记录和叙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现象。而《易传》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从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进行解释,从理论水平看,远远超过《周易》古经。
(2)《易传》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揭示了卦与卦之间、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与爻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来散乱不堪,变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易传》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周易》作为占筮之书,本无伦理之说教,但由于《易传》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引进《周易》中,使《周易》性质有所变化,使《周易》既具有占筮功能,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学习《周易》既可以预测吉凶福祸,也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净化个人灵魂。所以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善为《易》者不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告诉我们,真正精通《周易》的人不去占卜,而是用于道德修养(荀子是儒家),当然“不占”,也包含它可以占,在荀子看来学好《周易》可以占卜,也可以修心养性,而主要在后者。
(4)《易传》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在《易传》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虽然用《周易》占问非常盛行,如在《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二十多例,但对《周易》体例、筮法都没有说明,而《易传》在这一方面作了说明。这对我们研究《周易》体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义,可以这样说,若没有《易传》,至今我们不知古代《周易》体例和占筮的方法。
(二)《易大传》的内容
1.《彖传》(或称《彖》)
彖,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叫彖辞。彖辞也叫卦辞。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易传》以“彖”作篇名,实指“彖传”。《彖传》共64条,按照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的分法,《彖传》分为上、下,即《彖传》上,《彖传》下。《彖传》专释《周易》卦辞,其方法如下:
(1)以八卦之象释卦辞。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以八卦之象解释卦名卦辞。如《泰·彖》即《彖》释《泰》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所谓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阳之气下降,入地气之中,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中,二气交感,故有“天地交”之义。由于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不已,故为通达,即是“万物通”。
所谓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坤为地阴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义,就社会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众,在泰卦,君在下,众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
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通达生长;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谐,因而称此卦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达。
(2)取义理释卦辞。八卦皆含有义理,如乾为刚,坤为柔,震为动,巽为入为风,坎为险,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悦)。《彖传》以八卦所含义理释卦辞,如《讼·彖》,即《彖》释《讼》曰:
“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所谓上刚下险,是指《讼》上乾下坎,乾为刚在上,坎为险在下,故有“上刚下险”。所谓险而健,是指《讼》内卦坎为险,外卦乾为刚,刚即健,故称“险而健”。因此卦乾阳刚健在上,坎水阴险在下,上下争讼,故为讼卦。
(3)取爻位说释卦辞。所谓爻位说,是指爻所处的位置。它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内容: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彖传》以爻位说释卦辞,如:
①以中位说释之:
《蒙·彖》:“‘初筮告’,以刚中也。”
所谓以刚中,是释“初筮告”,蒙卦有九二爻为阳爻,并居内卦中位,故称“刚中”。
②以得位、应位释之:
《小畜·彖》:“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小畜一阴五阳,六四爻以阴居阴位,故称“柔得位”,五阳爻分居六四上下,故称“上下应”。
③以乘释之:
《彖传》所谓乘,是指阴爻居阳爻之上。乘,有乘凌之义。《彖传》以乘释卦辞,如《夬·彖》: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夬一阴五阳,阴为柔,阳为刚,此卦有一阴柔乘凌五刚之象,故柔乘五刚。
(4)以卦变释卦辞
卦变,是指由于阴阳爻的变动,而使一卦变成另一卦,它反映了卦与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变化的关系。《彖传》运用这种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注释卦辞。如《损·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所谓损下益上,是指《损》来自《泰》卦,即泰九三爻与上六爻交换位置而成,从上下卦看,是减损泰卦下体一阳爻而增益到其上体来。其道上行,是说减损下一阳而增加到上,阳通行在上。
而《益·彖》所说“损上益下”与《损·彖》相反,它是指《益》来自《否》,是减损《否》上一阳爻而增益到下,即《否》九四爻与初六爻互易而成。
2.象(又称《象传》)
《周易》中的象,是指卦象。卦象取法自然之象。那么什么是自然之象呢?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现的容貌、形态,如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而《周易》中的象,就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过卦表现出来的。对于《周易》中卦象的划分,古代有不同的意见:有分为实象、假象两种的;有分为本画象、实取诸物之象和取象明义三种的;也有分为七种的,如: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易传》中作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从上下经来看,它分为《象》上、《象》下两篇,从释一卦来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大象、小象。大象是释卦象,小象是释爻象。
大象释卦的方法,是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然后比拟人事,说明根据此卦象当如何去行动。如《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坎在坤上,故地上有水。水性下,水行地上,没有间隙,有亲比之义,故此卦为比。比:亲比。先王效法此卦象当建立许多诸侯国,并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诸侯。从卦画看,比卦九五居上中为王,上下全为阴爻,故称万国、诸侯。
《小象》释辞的方法:
(1)取爻位说
如释《屯》六二曰:“六二之难,乘刚也。”这是说,《屯》六二有“难”之文辞,是在于:《屯》六二之阴乘凌初九之阳刚。
又如释《否》九五爻辞:“‘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这就是说,《否》九五有“大人吉”之辞,在于此爻是以阳爻而居阳位,且居外卦之中位,即所谓“位正当”。
(2)《小象》有只从爻辞自身来解释爻辞,也就是说辞不明确,小象换一种说法表达这个意思。如《屯》六三曰:“即鹿无虞。”《象》释之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这是说,在没有虞人作向导的前提下去追鹿,这只有被动地跟从禽兽。禽是释鹿。又如《需》九二曰:“小有言,终吉。”《象》释曰:“虽‘小有言’,以‘吉’‘终’也。”《象》在这里只加了几个连贯词,就把爻辞意思明确表达出来。
(3)从义理方面释爻辞
如《恒》六五云:“贞妇人吉,夫子凶。”《小象》解释说:“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这是说妇道人家守正则有吉。所谓守正就是妇人在婚姻方面从一夫而终,即一辈子只能嫁一夫,夫死不能再嫁,只有这样,才能有吉祥,而作为男子有绝对的权利只宜妇人从他,若他从妇人则有凶。《象》在这里很显然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注释爻辞,这是《恒》辞中所没有的,《恒》六五爻辞是说,占问遇此爻,妇人则有吉,而男人则有凶。
3.《文言》
“文言”之辞,古者多解,有说以文饰乾坤的,有说依文言理,有说卦爻辞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也有说乾坤德大,持以文饰而为文言。
本篇以“文言”为名,是指《文言传》。《文言》文字不多,专门释《乾》《坤》两卦卦爻辞。《文言》通过注释《乾坤》卦辞,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国、修身养性之道,它的注释,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了《乾》《坤》卦爻辞。
4.《系辞》
系,系属;辞,文辞。系辞,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即卦爻辞。《易传》以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其含义为系附在《周易》后面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
《系辞》分为上、下两篇,称《系辞》上,《系辞》下。《系辞》分章,古代不统一,一般说来,多采用两种分法。其一,分上篇为十三章,分下篇为十一章;其二,分上篇为十二章,分下篇为十二章。
《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总观《系辞》的思想,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阐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对于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说明),揭示了《周易》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卦象制作器具;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周易》体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
5.《说卦》
又称《说卦传》,是系统地解说八卦的专著。说,有陈说、解说之义。《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其内容主要说明八卦产生、过程,八卦的性质、功用、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其中八卦的性质、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进行筮占的基础。
6.《序卦》
此篇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明,它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说明乾坤居《周易》之首,又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生相成观点,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以物不可以终穷解释《周易》未济为最后一卦。《序卦》的解释多牵强附会。
7.《杂卦》
杂糅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简要地说明卦名之义。之所以称“杂”,是因为它打乱了《序卦》六十四卦的排列,错综六十四卦而进行解说卦义。
九、《周易》经传的编次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现在通行的编次是清人阮元刻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的编次,或后人篡改的宋朱熹《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于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具体情况如下:
先卦画卦名卦辞,后是释这一卦卦名卦辞的《彖传》即为“彖曰”,再接下来是释这一卦的卦象的《大象》,为“象曰”,再是爻辞,每条爻辞之后都附有释爻辞的《小象》,为“象曰”。当然,乾卦例外,乾卦次序是先卦画卦名卦辞然后爻辞,再是释乾卦的《彖传》,即“彖曰”,后是释乾卦卦象的《象传》,即“象曰”,最后是释《乾》卦的《文言》。(有人说这样是为了让人记住《周易》原貌是经传分离的)。而《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无法割裂,总附在六十四卦之后。这是现在通行的《周易》编次。
然而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合,另一派是经传异。从历代《周易》流传看,两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当时,《周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易传》合称《易经》,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易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易传》十篇。西汉末,费直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通行的编次。唐朝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义》,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次不完善,还应该把其他传再分,如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将《易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另外,《象传》、《彖传》位置也有不同的放法,此不再详述。
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他们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吕祖谦、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当然朱熹的《周易本义》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我们见到的《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是,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易》,二者各有千秋。
十、易占常用术语
元吉:意同大吉。
上吉:意同大吉。
元亨:意为大亨通。
利贞:意指卦象表明是有利的贞问。
吉亨:意指吉祥而亨通。
元:乾卦“卦辞”。元者,善之长也,有大与始的含义。
亨:乾卦“卦辞”,亨者,嘉之会也,有通的含义。
利:利者,义之和也,有祥和的含义。
贞:贞者,事之干也,有正与固的含义。
小亨:意指筮遇此卦,为得小亨之兆。
无不利:意指筮得此卦,所要做的事情,没有不吉利的。
无攸利:意指筮得此卦,有所举事,皆无所利。
咎:咎,灾也、殃也。《周易》所谓“咎比悔为重,比凶为轻。悔乃较少之困厄,凶乃巨大之祸殃,咎则较轻之灾患也。”
无咎:意指无灾咎。
何咎:意指没有什么灾咎。
何其咎:咎,指灾患。何其咎,义同何咎、无咎,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没有灾咎。
为咎:咎,指灾患。为咎,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将有灾患之兆。
匪咎:匪,读为非;咎,指灾患。匪咎,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并非灾患。
悔:悔,恨也,每从心声。《周易》所谓悔,其实不过困厄而已。
无悔:意指无悔恨、无困厄。
有悔:悔,指困厄。有悔,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将遇困厄之兆。
悔亡:悔,指困厄;亡,指消亡。悔亡,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困厄将要消亡之兆。
悔中悔:悔,指困厄。悔中悔,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困厄接踵而至之兆。
无誉:意指得不到称赞、不算好。
初吉:初,指事情的初始阶段;吉,指吉祥。初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在初始阶段尚属吉祥。
中吉:中,指事物发展的中间阶段;吉,指吉祥。中吉,《周易》断占常用语。在中间阶段是最理想的。
终吉:吉,指吉祥。终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终还得吉祥。
引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长久之吉。
厉:有危难的意思。
有厉:厉,指危难。有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危难之兆。
贞厉:厉,用如危。
贞吉:吉,指吉祥。贞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吉祥之兆。
吝:吝作遴,行难也。《周易》中吝字有其事难行或将遇艰难之意。
小吝: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会遇到小小的困难。
贞吝: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难行或将遇艰难之兆。
终吝: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终仍属艰难。
凶:与“吉”相对。指灾祸。
有凶:凶,指祸殃。有凶,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凶灾之兆。
终凶:凶,指祸殃。终凶,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终还逃脱不了凶祸。
十一、《周易》的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通志堂经解本。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敦怡堂重刻本渎周氏本。
宋·张载撰《易说》,张子全书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欧阳文忠公全集(光绪本)。
宋·杨万里撰《诚斋易传》,武英殿聚珍本。
宋·朱熹撰《周易本义》,金陵书局本。
清·李光地撰《周易折中》,经训堂丛书影乾隆本。
清·惠栋撰《易汉学》,康熙五十四年刊本。
清·焦循撰《易通释》,焦氏丛书本。
清·皮锡瑞撰《经学通论》,中华书局本。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光绪九年琅嬛馆补校本。
尚秉和撰《周易折中》,中华书局本。
高亨撰《周易古经今注》,齐鲁书社本。
李镜池撰《周易通义》,中华书局本。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陈鼓应、赵建伟注《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