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是一种人生境界

虚怀若谷是一种人生境界

季先生语录:

对一个人要给他名副其实的定义,他自己心安理得。如果名不符其实,他自己也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这么出来的。什么是国学大师?先把这概念搞清楚。

“玫瑰花听到邻居紫罗兰的哀叹,便笑着摇了摇头说:‘在百花群里,你最糊涂。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自然赋予你其他花草都不具备的芳香、文雅和美貌。你要知道虚怀若谷的人,永远不会感到贫困和饥荒,且心胸开阔无比高尚。’”这是摘自黎巴嫩著名作家卡里·纪伯伦《贪心的紫罗兰》一文中的一段对话。

的确,与那些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相比,虚怀若谷的人总是能感到满足,能以谦虚的心态面对一切,比如名誉、利益等。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虚怀若谷的人,不是刻意地贬低自己的能力与成就的人,而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具体地说,虚怀若谷的人,深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始终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而非自以为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最主要的是,虚怀若谷的人,懂得谦虚的道理,也不会虚心过度,弄巧成拙。总而言之,一个虚怀若谷的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并且始终能保持一个虚心的态度,“见贤思齐”,进而不断地修炼自己,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竭心尽力地完善自己。诚如老子所言: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事实表明,世上能精益求精、取得成就、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往往是虚怀若谷的人。不仅如此,虚怀若谷的人,还拥有高尚的品格。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从容淡定地应对人生中的名与利,才能从容淡定地生活。

季先生就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从他的《病榻杂忆》中便可见一斑。季先生写下举世闻名的“三辞”。一辞辞“国学大师”,二辞辞“学界泰斗”,三辞辞“国宝”。

季先生觉得自己不够“国学大师”的资格,谦虚而诚恳地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事实上,季先生的国学基础是非常雄厚的,他从小就读经书、古文、词,读经典著作。尽管他一再推脱说自己一直专治其他的学术,连“国学小师”都算不上,但是,谁又能否认季先生在国学上的造诣与成就呢?

季先生说把自己称为“泰斗”无从谈起。事实上,季先生是学术界鲜有的学术泰斗。试问,有谁,能如季先生一样精通几十种语言?有谁如季先生一样,在语言学上、国学上、文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拿语言学来说,季先生是研究土罗文的先驱与代表,可以说,季先生的研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季先生却说:“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而对于“国宝”这一桂冠,季先生也恳切请辞。他说:“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事实上,称季先生为“国宝”是非常中肯的。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文坛上,季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人物。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从大风大浪中走过百年的季先生,其行文中流露出的无不是对社会、对现实的关心与建议。他就是百年中国的一面镜子,是为政者的引导者,是青年一代的启明灯。

然而,季先生却毫不犹豫地请辞了这三项“桂冠”,以还自己一个自由身。这就是虚怀若谷的季先生。谦虚而又不虚伪,有客观的自我肯定,更有客观的自我评价。换句话说,季先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就,亦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始终坚持虚心的态度,在名利面前知足,在自我成就面前知不足。那些贪慕虚荣、欺世盗名的人的矫揉造作,在季先生的“请辞”下,便相形见绌了。若非拥有虚怀若谷这样的人生境界,季先生又怎能从容而又淡定地面对如此高的名誉呢?

人生中,我们应当向季先生学习,做一个谦虚的人。这样才能在名利面前,做一个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人。否则,轻则阻碍自己的发展与进步,重则可能陷入名利的光晕中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成为名利的俘虏。

有人问季先生:“如果给你下个定义,应该是什么?”季先生平静地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为人处世,亦能如此,那么便能收获虚怀若谷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若想如季先生一样从容淡定地生活,那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就得做一个谦虚的人,低调做事,埋头干活,看淡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