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邵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邵雍《戒子孙文》

简介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人物小记

有一年夏天的中午时分,天气炎热,邵雍与他的孙子邵公清,躺在院里的树荫下乘凉,忽见邻居梁七从他家的后墙外,伸出头朝里扫了一眼,便不见了。

“你猜那人是干啥哩?”邵雍问他的孙子。

邵公清琢磨了一下,说:“他兴是来偷咱东西的,看我们在院里,就吓跑了。”

邵雍说:“不对。梁七不是偷东西的人!”

“那他是来干啥的?”

“我看他是来找牛的。”

“我不信。你咋知道他是找牛的?”

“这中午时分,他探了一下头,‘午’字出头不是‘牛’字吗?”

邵公清对爷爷的话半信半疑,就跑去找梁七。谁知一问他,果然是找牛的。

主要思想

邵雍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他把这先天象数归之于心,说:“先天之学,心也,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说的心既是个人的心,也是宇宙的心。邵雍认为,人是宇宙间“物之至者”,人灵于万物。万物具有声色气味的特性,人的耳目口鼻具有接受声色气味的功用。他提出“以物观物”,认为“以物观物”则明,“以我观物”则暗,反对认识客观事物时加入主观感情的成分。他还认为人所以灵于万物,最根本的在于人能知天地万物之理,“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邵雍提倡“反观”,要求既不蔽于物,也不蔽于我。但是他又认为,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极度夸大“圣人”智慧的作用。

邵雍按照象数,把天地从始至终的过程区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实际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时辰,一时辰三十时分),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邵雍断定,世界的历史,以此为周期,由兴盛到衰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天形成于元的子会,地形成于丑会,人产生于寅会。人类历史发展到第六会巳会,即尧之世,达到了兴盛的顶点;从午会即第七会开始,便由盛而衰,这是夏、商、周到宋的历史时期;到了亥会即第十二会,天地归终,万物灭绝。另一元,也即下一周期又将开始。在一个周期内,历史是退化的,由尧至宋,经“皇、帝、王、霸”四个阶段,一代不如一代。这是神秘主义的宿命论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