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简介

李翱(公元772~841年),字习之,陇西(今甘肃秦安)人,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人物小记

李翱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他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的治史观点。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被召为礼部郎中。李翱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郁愤不已,于是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未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主要思想

李翱的主要思想糅合了儒、佛两家之长,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与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

李翱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他还主张反佛、“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他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来南录》记载元和三年十月自长安经洛阳,由水道至广州的行程,虽极简略,但已具日记规模,开日记体游记散文的先声,著有《李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