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为学须善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每变愈上,不可限量,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者也。变不贵在枝叶,而贵在主宰,但修饰整齐无益也。若三年不变,已属庸才;至十年不变,而更为弃才矣。然非苦心经营,力求上进者,固不能一变也。
——廖平《经话甲编》
简介
廖平(公元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乐山)。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清末今文经学家、思想家。
人物小记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父亲曾为地主放牧,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早年学习宋学和八股文,昼夜苦读,成年后,仍勤学不倦。同治十年(1873年),补县学生(秀才),三年后参加科试,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奖掖,以学识拔之,入尊经书院,自经解与经学历史省思经今古学。光绪五年(1879年),师从王闿运治今文经学,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尤重《春秋》,光绪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光绪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续十论》,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续十论》。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学考》(本名《辟刘篇》)与《知圣篇》,康有为的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响,廖平多次指责康抄袭自己,康始终讳言莫深,不予表态。梁启超承认其受廖平影响为“不可诬”。皮锡瑞也指出:“康学出于廖”。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为为廖平的嫡传弟子。钱穆以为康有为剽窃廖平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道:“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甚至说“康门学说,尚是廖季平范围”。但也有学者指出两人是同时发明,没有抄袭问题。
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中贡士。次年补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朝考三等,授知县。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改为龙安府儒学教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谈出版事业,至乐山时,忽发大病,其子廖成励将之抬回,半途卒于河坎场。章太炎撰写《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廖平之女廖幼平编有《廖季平年谱》。
主要思想
廖平治《春秋梁传》、《春秋公羊传》,功力很深。他的经学思想,自谓先后经过六变:初变分别今古文经;二变尊崇今文经学,贬抑古文经学;三变分大小二统,以《王制》为小统,是治理中国的;《周礼》为大统,是治理全世界的。这样就消除了今古文经学的对立;四变分人学,天学。人学讲六合以内的事,天学讲六合之外的事。以《尚书》、《春秋》为人学二经,《诗经》、《易经》为天学二经;五变把天学、人学、大统、小统融合为一,撰《孔经哲学发微》,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孔经哲学体系;六变阐发《诗经》、《易经》的天学哲理。学凡六变,所以他自号六译老人。
廖平治经宗今文,深于《春秋》,善说礼。他以礼制区别今古文经。他曾说:“古今异同,端在制度、师说,不指文字。”他分别辨析今古文经,并提出古文诸经的辨伪,在经学和史学上有贡献。他在尊今抑古期间写的《知圣篇》、《辟刘篇》,对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直接影响。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受到他这两篇著作的启发而作的。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不可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