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平遥古城》赏析

平遥古城

【点睛之笔】

平遥古城地处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明代洪武三年(1370)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它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làng)中、云南丽江、安徽歙(shè)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经典解读】

平遥古称“古陶”,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洪武三年(1370),在旧墙垣基础上重建扩修城墙,并全面包砖。以后又在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为皇帝西巡路经平遥,所以筑了四面大城楼,从而使得其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千米的平遥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部分。城墙以内的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的被称为新城。平遥城墙经历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风韵犹存。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相互交错、令人遐思不已的古城。

镇国寺是平遥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即公元10世纪时期。它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的古老木结构建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殿内五代时期的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公元571年。寺内十余座大殿内保存有从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达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