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子产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子产

简介

子产(?~前522年),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子美,谥成,又被称为公孙侨、公孙成子、东里子产、国子、国侨、郑侨,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与孔子处于同一时代,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子产于郑简公时(前554年)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

人物小记

当时郑国弱小,处在晋楚两个大国的双重胁迫之下,形势严峻。子产出任相国之后,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富民强国的改革措施,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社会秩序井然,安定兴盛。

那时老百姓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有意见也无法上达。当时郑国各地有乡校,乡校既是学校,又是人们闲暇时休息聚会的公共场所。老百姓聚到乡间学校聊天,喜欢七嘴八舌地议论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各地乡校就自然成为了一个自由议政、畅所欲言的公共空间。有个叫然明的官员听到乡校里的批评意见,很是恼怒,于是他想取缔乡校,堵住人的嘴,便对子产说:“把乡校封闭或是毁掉,怎么样?”

子产回答说:“为什么要毁掉呢?老百姓早晚到那里逛逛,议论一下朝廷施政的好坏,这是他们关心国家啊。他们称赞的事情,我就实行;他们恼火的事情,我就改正。他们实际上是我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呢?我听说,真心钟爱自己的人民,就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靠强硬手段可以防止怨恨的。毁掉乡校,当然能把批评的声音堵住,可是你想过没有,民怨像大河一样,修筑堤坝可以阻挡一阵,一旦决口,不知要伤害多少人,那时候抢救也来不及了。不如开出一些小渠道,因势利导,把听到的意见当做良药。”

主要思想

子产在郑国以法治代替礼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他的法治思想主要表现为实行“作封洫”、“作丘赋”、“铸刑书”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作封洫”,主要就是丈量土地,划分疆界,编制田亩,沟通渠道,承认田地有,并对私田一律课税。

“作丘赋”是在田制改革之后,按照田亩征粮税、服兵役,以充实国库,扩大军备,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大贵族的力量。

“铸刑书”,就是把改革的制度,用法律条文肯定下来,并铸在金属上,公布于众,只能遵守,不可更改。

在用人方面,子产曾提出许多进步的主张,采取一些得力措施。他反对用人唯亲,主张“择能而使”;他认为“专欲难成,犯众兴祸”,主张“不毁乡校”。在哲学方面,子产把“礼”看作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人事是按照这种规律行事的。所谓“天地之经纬”就是天地之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秩序,他反对“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