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
——《史记》
简介
周公,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中国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使天下大治。
人物小记
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把布衣之士当做老师拜见的有十人,当做朋友会见的有十二人,对平民百姓提前接见的有四十九人;时常向政府提建议的有百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千人,在朝廷做官的达万人。这时如果周公很骄傲,天下贤士来的就会很少。当周公的儿子伯禽要到封地鲁国去的时候,他告诫说:“去吧,你不要因为身为鲁国国君而对人傲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是天子的摄政,社会地位可不算低了;但是,我一沐三握髮,一饭三吐哺,还怕失去天下的贤士……那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都是由于有谦德。不谦而失去天下,亡了身的,便像夏梁、殷封那样,不谨慎怎么行?《易》里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其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保护自身,那就是谦……你千万不要因为身为鲁君而对人傲慢!”意思是,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头髮,中止洗头来接待士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食物吐出来,来回答士人的问题。这说明周公勤于政事,寝食不安,所以当时有很多贤士愿意投奔于他。
主要思想
西周时期,贵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把周王神化了,宣扬周王室的统治者是天之所赐。周公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天命观,以有意志的天为王权统治的合理性做辩护。鉴于殷亡的教训,他告诫统治者要注意“敬德”,“保民”,“知小人之依”,还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把敬德保民思想纳入唯心主义天命观中。他告诫王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周公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起来,在宇宙观的发展上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