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货铺到清华园
1930年的春天,清华园里繁花似锦。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他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话音落下,周围的人都摇摇头。熊庆来又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
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原来,这个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里很穷,上学后很用功,有股钻劲。他特别喜欢数学,如果哪一道练习题没弄明白,宁肯不吃不睡,也要整个水落石出。
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很欣赏这种刻苦的精神,并且发现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于是常常鼓励他发奋攻读,还经常给以具体指点。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在上海职业学校就读,希望毕业后也好有一技之长。他家里经营一个小的杂货店,但世道艰难,小店收入不好,连他的学费都凑不齐。无奈之下,华罗庚只好退学。
回到家后,华罗庚到自家店铺里面帮忙,这期间他开始自学。白天,他利用卖货、进货、记账的空档儿,看书、做题,常常忙得忘记招呼顾客。看着他一心琢磨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有些街坊邻居便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华罗庚渐渐适应了自学的生活。无论春夏秋冬,他都沉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夏天蚊子多,他就点着草绳生烟驱蚊。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常常热得一身是汗。冬天没有火炉,他总是蜷在椅子上做题,冻得手指甲都发青。即使如此,他仍然一心钻研数学。
但上苍并没有放过这个一心向学的青年。华罗庚十八岁那年秋天,苏南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由于得不到有效控制,灾情不断曼延,扩散。每天都有人死亡,致使人们谈“伤寒”色变。
华罗庚不幸染上了伤寒病。但他家里穷,根本出不起医药费,只能躺在床上等死。还好他年轻,身子骨好,居然挺过了这一天。
半年后,华罗庚从病床上爬起来。虽然面黄肌瘦,犹有病容,但好歹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条命。只是当他的脚落在地上时,才发现左腿大腿骨已弯曲变形,他瘸了。
遭受到终身残疾的打击,华罗庚并没有倒下去,他顽强地站了起来。王维克老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觉得很难过,又觉得自己的得意门生不应该埋没在杂货店里,于是介绍他去了金门中学教书。
在补习班教书的这段时间,华罗庚仍然钻研着数学难题,数学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里,他如鱼得水,不断往新的高深领域拓展。
哪知好景不长,学校里的一些老师觉得华罗庚只有个初中文凭,却跑来教书,以为他走了后门。他们私下地窃窃私语说:“王维克校长用人不当,滥用职权。”
王维克是法国留学生,在金门中学当校长,早就觉得是屈才。听到这些风言风语,他更觉得在校长这个位置上做下去没意思,就辞职不干了。
王维克辞职后,县教育局又派来一名姓韩的校长,韩校长早就了解华罗庚的情况和处境。上任不久,便找华罗庚谈话,关心地说:“旁人上任要带自己人当会计,我不带,就让你干,不过书万万不能教了,因为前任校长就是因为让你任课,才被告了一状的。”
华罗庚非常感激韩校长的厚爱,眼含热泪地对韩校长说:“谢谢韩校长对我的栽培,我永生不忘您的提携。”这样,华罗庚总算留校当了一名会计,有了一份工作,有了一点微薄的收入,又继续钻研了下去。
听完华罗庚的身世介绍,熊庆来不由肃然起敬。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中,又受到这么多挫折和灾难,华罗庚还能自强不息、发奋攻读,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啊。假使天下的学生都是华罗庚这种人,该多好。
想到这里,熊庆来觉得:这个年轻人靠着自学,都能做出这种成绩。如果经过雕琢,一定是个栋梁之材!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的高等学府,有责任对这种有志之士创造机会和条件。
他决定将华罗庚调到北京来。听到熊庆来这种想法,有教员说:“校方能同意吗?”“我去和校方谈。这么一个有希望的人,我们知道了,就不应该埋没。埋没人才又何异于对国家对民族的犯罪呀!这个道理,校方是应该明白的。”
为了将华罗庚调进清华园,熊庆来三番两次地恳请校方。在他的请求下,校方终于同意了。这天,华罗庚正伏在柜台上看书,突然听门外有人喊:“华罗庚!”
华罗庚抬头往窗外一看,见是一位送信的邮差,就走出门来说:“我就是华罗庚。”“你的信。”邮差把信递过去,转身走了。
那是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笺上印着“清华大学”四个字,华罗庚觉得很疑惑,到底是谁给他寄信呢?等到拆开信看完以后,他那由于长期伏案而显得有点苍白的脸上顿时泛出红晕。
信里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去深造,并且还提供一份工作。这个巨大的好消息让他晕头转向,仿佛在梦里一般。他拿着信跑到恩师王维克家。王维克看完信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清华大学啊,那是最高学府,你能到那里去,说明你就是万里挑一的人。好好干,你会有大发展的。”
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华罗庚的眼睛湿润了:“王老师,我去也好,不去也好,都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导的。”说完,他恭敬地站起来,对着自己的老师鞠了一躬。
1932年的秋季,北京的天空高远而辽阔。华罗庚从火车站里走出来,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不由深深地吸了口气。在这里,他就要展翅高飞,去往一个新的世界了。
熊庆来安排华罗庚在数学系图书馆做助理员。那里有很多数学材料,可以让他一边工作,一边自习。而且还可以旁听教学。他说:“你喜欢听哪个门类的课,事先给我打招呼,我给你安排。你还有什么要求?”
“谢谢教授。如果不是您给了我这个机会,我这辈子做梦都到不了这里。我决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华罗庚这样说道。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助理员。他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废寝忘食地读书。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数学系有个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上陆续发表。在清华大学四年,他不但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而且还自修了英、法、德等外语,成了国内外知名的青年学者。那时,他才25岁。不久,就被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但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但他却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
入选理由:
这个才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人物。
阿离之言
华罗庚的人生比较倒霉。当然,纵观科学史上一票成名的高手,没有几个人是一帆风顺的。大概应了圣人那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虽说没有谁能随便成功,但华罗庚的成功来得更加不易。连他自己都感叹道,他的人生有三大劫难。
首先是家贫,谁说家贫子读书,真的穷人是连学费都付不出的。华罗庚就因为如此,被迫退学回家站柜台。这还不能算倒霉,因为那时候穷人是个很普遍的职业。于是他一边站柜台一边自学数学,命运的大手看他还不够惨,啪一下又揍了他一拳。他得了重病,落下了终身残疾。
这是他说的第一重劫难。当然,他挺了过来,靠着一篇论文进了清华,读书,教书,一路坐火箭般以初中学历的人担任了清华的讲师。后来又去剑桥,扬名国际,成了有名的数学家。这堪称自学成才的典范。
第二次劫难是抗战时期,那时候他处于一个人生最好的年龄,正是该干事业的时候。但战火绵延,资料图书缺乏,他蹉跎了数年时间。这次劫难是国难,是对青春的缅怀,其实可以按下不表。
第三次劫难则是“文化大革命”,华罗庚被抄家,手稿被毁,禁止他去图书馆,他的助手和学生被发配到外地去。在这惨烈的人祸里,他仍然默默地做着研究。
其实老一辈的人都有这股劲,坚强的,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弯腰的劲。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那时候并不是空话,华罗庚也是拒了富贵回来的。他在美国是名牌大学的终身教授,原来可以不必回国过新中国初建时的艰苦生活。但他还是回来了,带着妻子和孩子从美国回来了。
华罗庚还爱总结。他当年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其实弱化了自己的天赋。他虽然聪明过人,但总不拿这个当卖点,也许是源于中国人的谦虚吧。他教育学生要“勤奋”和“积累”,拿这个做成功的钥匙,其实见仁见智。只是有句话说对了,科学是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有了天才,如果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未必成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才,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当然,他还不是个爱面子的人,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可暴露弱点。早在很久以前,他就把搞数学比喻成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不要怕被高手杀得丢盔弃甲。他讲学的时候,从来不怕掉面子而讲自己专长的东西。为了表达自己这种情绪,他还把“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其实,华罗庚的一切话都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拼搏勤奋。他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励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