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匡(kuāng)
353 匡(kuāng)
【寻根溯源】
匡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源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句须为鲁国匡邑宰,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二是春秋时卫有匡邑(今河南长垣),郑有匡邑(今河南杞县),其邑人也有以邑为氏者。
【变迁分布】
早期在山东、河南一带活动。汉唐时期,山东匡氏较为着名,但在山西也有发展,并以晋阳郡(今山西太原)为郡望。当今姓氏中,排列第二百七十九位,匡氏除山东这样的传统居住区外,在南方有较大发展,如湖南、江西、贵州、四川、江苏都有匡氏居住与分布。
【名人荟萃】
匡衡:西汉大臣、经学家。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着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出身农家,少年好学,世传其凿壁偷光故事。
匡咸:西汉大臣。匡衡之子。因家学渊源,深明经术,历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为左冯翊。其家代有为博士之人。
匡源:清代大臣、学者。清道光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随称赞襄政务大臣,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棺罢匡源官,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着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