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 (约345—406)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有三种本子,内容与画面结构基本相同,但每卷都有残损之处。《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一篇文学作品。故事的大致内容是: 曹植爱慕甄氏,但曹操把甄氏嫁给了长子曹丕,曹丕称帝后立甄氏为皇后,后来甄氏被曹丕的宠妃害死。曹丕遂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激起了曹植对甄氏的思念。
在曹植回封邑的路上,途经洛水,梦见甄氏,互吐衷情。曹植醒来后,心中更觉悲痛,将甄氏假托为“宓妃”——洛神,写出了文学史上有名的《洛神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以《洛神赋》为内容创作的一个长卷,高27.1厘米,横572.8厘米。现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卷《洛神赋图》是宋人的摹本,不过明显地保存着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顾恺之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在一个长长的画面上展开互相有关联的情节,但从整幅结构看又是一个完整的构图。卷首画几匹坐骑在舔草、打滚,曹植在侍从的簇拥下濒临洛水边;洛水水面上显现出洛神,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遇之中。画家顾恺之力图表现出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情感交流,曹植微微前倾,洛神回首翘盼。
之后几段是画他们一起游赏、欢乐的场面,最后一段画曹植乘车,四马并辔飞驰而去,但曹植仍然依依不舍,回头张望,表现他惆怅的心情。这幅画用色凝重、古朴,体现了我国传统绘画的重彩工笔的特色。楫舟、车的结构画得比较正确,尤其是马匹的描画很生动,但在对山、水、树木的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处理方面,表现出六朝时期绘画的水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缺点,颇不合比例。顾恺之还有《列女图》、《女史箴图》等画传世,所存画目二百余幅,他首先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认为人物画“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注重刻划人物的眼神。画史上流传不少关于顾恺之传神之笔的轶事。
顾恺之,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人谓他“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擅长人物故事画、肖像画,也画神仙、佛像、山水、禽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