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小记
司马迁出身于世代史官家庭,祖先是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司马迁小时候就喜爱学习。十多岁时跟随父亲到长安,曾在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那里学习过。
汉武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官位,做了太史令。他牢记父亲临终的嘱托,要实现父亲没能实现的编写史书的遗愿。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动笔编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以后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处以“腐刑”。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摧残和耻辱。遭受这般奇耻大辱,他想到了死。可是,一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觉得不能就这样轻易死去。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获得了力量,在狱中继续写作。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任中书令。他忍辱负重,发奋写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92年,写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主要思想
由于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明显地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受其父司马炎的影响,他的思想里有道家的成分,崇尚自然无为,提倡一种自然的浪漫主义人生观;但也有儒家的成分,他崇拜孔子的理性精神。
司马迁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先秦儒家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个体人格的独立精神,有一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理想。他吸收儒家的大一统观念、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观念,以及黄老的“清静无为”等思想,形成了自己德行并重、礼法并重的政治观;吸收管子、韩非的经济学说形成了农、工、商并重的经济思想;吸收法家的法后王思想、进化思想并改造了阴阳家的五德说等形成了以进化观点为主的历史观;吸收老庄师法自然的思想、带有朴素色彩的辩证法和含有神秘意味的阴阳家的天命观等形成了“究天人之际”的哲学思想;吸收孟子重义与管子重利的思想形成了义、利并重的义利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