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钟

作者: 孔占奎 【本书体例】

广东为富庶之区,重在洋物。民间凡有喜事,莫不斗丽争华。昔有大宪生辰,官绅士商,各献奇珍,迎合趋奉。洋商某,思内地宝物衙中都有,唯以洋货为重。遂出重资巨万,购得西洋自鸣钟。高五尺,机关灵动,八音克谐,按时呈牌,不爽毫发。至期呈送,为显者寿。斯时,僚寀毕见,和容愉色。忽见家人手持红柬曰:“洋商送钟,请谒拜寿”。大宪失色,怫然大怒,曰:“吾位极人臣,欲享期颐之寿,他物俱可送,何独送我以钟?钟与终,字不同而音同,使我心惊肉感,是该商明假此以咒我也,情殊可恨!”即令人将钟携至大堂,用铁杵击碎,将洋商发县讯问,亦不排宴享客矣。洋商挽人求饶,不准。后情与面俱到,乃已。是商欲以钟而见长,今反以钟而贾祸,从知话言,因当谨慎,而馈送亦应审音,吾故载之,以为刻意逢迎,漫不经心者作励颂焉。

(选自《咫闻录》卷四)

广东是个繁华的地方,看重外国物品。民间凡有喜庆之事,无不斗丽争华。从前有一个大官过生日,那些地方上的官吏、绅士、士子、商人都纷纷献上稀有珍贵之物,来巴结奉承。有一个洋商(并非指外国而指洋行商人),心想内地的宝物大官的府上都有,只有送上洋货才被看重。于是拿出上万巨资,买了一个西洋自鸣钟。这钟高五尺,机关灵动,报时声音和谐悦耳,按时显出时间数字,无一丝一毫差错,专等大官生日那一天送上去,为这个显赫的大官祝寿。那天,众僚属都已到齐,大官和颜悦色,心情非常高兴。忽见家人手拿红帖禀报说:“洋商送钟,请求参拜祝寿!”大官听了脸色骤然发白,勃然大怒,说:“我位极人臣,正要享百年之寿,其它东西都可以送,为什么偏偏给我送钟?钟和终,字虽不同而音同,让我心惊肉跳,这明明是洋商借此来诅咒我,用心实在可恶!”随即叫人把钟搬到大堂上,用铁棍打碎,把洋商发送到县衙审讯,也不再设宴招待宾客了。洋商托人求饶,不准。后来礼物与情面都到了,才算了事。这个洋商本来想靠钟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现在却反而因钟遭祸,以此可见,话语言谈,固然应该谨慎,而馈送礼物,也应注意物名读音。我所以记这件事,是为那些刻意逢迎又漫不经心的人,作个劝勉罢了。

短小精悍是笔记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送钟》一篇尤能体现这一特征。全文仅三百来字,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颇为滑稽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读了以后,让人忍俊不禁。作者辛辣的嘲讽,无可奈何的叹惋溢于笔端,令读者欲笑不能,欲哭无泪,不能不为之沉思。

文章开头,寥寥数语,不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也直接把当地丑恶的社会风气告诉了读者。正因为有这种社会风气,才产生了这则笑话。在这则笑话中,官绅士商的趋奉迎合,官场的污浊、腐败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宪的形象,只作寥寥几笔的简单描写,其骄横和虚弱却跃然纸上,使人觉得可叹可悲可笑。他在众人庆寿之时本一团高兴,及至听到洋商送钟,便大惊失色,怫然大怒,不仅当场砸碎了自鸣钟,将洋商“发县问罪”,而且也气得不再设宴招待客人了。一个“钟”字就使他大失常态,大动肝火,其精神的脆弱,见识的孤陋,岂不令人笑破肚皮!

这篇短小精悍之作的构思精巧,立意的深刻,确实令人叹服。日常生活中“钟”与“终”不是一个概念,各不相干。可作者利用其读音相同巧作文章,使它们在大宪寿诞贺礼上巧合,产生了奇特的效应,引发出一个荒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典型意义很深,它不仅批判了清代的统治阶级的精神愚弱,同时深刻概括了封建末期不求实际,只满足于精神胜利的国民性格,表现了一个大主题。近代中国腐败落后,屡受洋人欺侮的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