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震

【生卒】:1723—1777

【介绍】:

清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青年时,家庭贫苦,做过商贩,主要以教书维持生活。晚年,特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因在馆积劳致病而死。他的著作主要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原象》、《声韵考》、《声类表》等,后人编为《戴氏遗书》。

戴震在哲学上继承了张载的“气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孟子字义疏证》)。“气”的内容是阴阳五行,是世界的物质本体,也是“道”的本体。所谓“道”,就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即“气化流行”。认为“气化流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根源。“天地之气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同上)这就把世界的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他反对程朱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割裂开来,指出:“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同上)就是说,在阴阳五行之气未形成具体事物以前称为“道”;在已形成具体事物以后为之“器”,认为“道”和“器”是物质本身的两种不同形态。关于“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原善》)意思说,生生不息的“气”是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条理(规律)则是“气”的流行。这与程朱的“理在气先”、“理生气”的观点相反,主张“理在事中”,“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孟子字义疏证》)这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但又说:“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原善》)把自然规律同封建道德观念混为一谈,又陷入了唯心主义观点。在认识论上,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同上)肯定自然界在先,人是天地所生。在他看来,因为世界上有声、色、臭、味等现象,所以人就有耳、目、鼻、口等感官。“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嗅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同上)认为人的感觉是外物的作用所引起的,物质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来源。人的思维活动,是以物质的形体“血气”为基础的,“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孟子字义疏证》)。在人性论上,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就是由气化而形成的人的自然本质。说“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同上)又说:“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同上)人性的具体内容就是欲、情、知。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同上)肯定了情欲是自然的,是人的本性,离开了情欲就不成人了。认为“理”不是脱离情欲的,“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同上)指出情欲的满足就是“理”,“理存乎欲”中,反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认为程朱所说的“理”是统治者用以杀人的工具,这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不懂得人的本质,把人性解释为人的自然情欲,不能正确说明人性的阶级内容。他知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音韵训诂均有深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