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瑛 【本书体例】
北方旅店,凡贫而单身者,共挤一室。稍有资者不屑居,必包赁一室另居,或两人共包一室,少可避嚣。
有贩瓷器孤客,向晚投店,同众群居一室。入店时,见别室先有二布客居之,旋又有八人舁(yú鱼)柜入,共居一室。至夜半,贩瓷者闻彼室中一客哭云:“诸物不敢惜,但乞少资作归费”。似有一人允其请,又有一人云:“尔不杀彼,彼必杀尔。”须臾,寂然无声。
贩者疑必劫盗,暗蹴共卧之瞽(ǔ鼓)者醒,密语之,嘱其伪为起溺,踢翻瓷器担,故与之扭结相哄。同室者相劝,故固不解,声闻满店。主客皆起入问。贩者与店主再语其事,主密戒备之。
天甫晓,另室客舁柜出店,仍系十人,主故问何少二人,齐答曰:“入店十人,出店十人,何问为?”语次色变。群起搜之,柜内血肉狼藉。怒,送之官。讯以三木,始供知布客携资,故于柜内先藏二人舁入,以备次早出店查数。其用心亦周密矣。不虞贩者之适醒,而闻乞命语也。天网恢恢,曾何漏哉!
(选自《虫鸣漫录》)
北方的旅店,凡是贫穷而且只是单身的旅客,都共同挤在一间屋里住。稍为有钱的人不屑居住,一定包租一间客房另外住,有的是两个人合包一间客房,可以稍微避开喧闹。
有一个贩卖瓷器的单身客人,傍晚到旅店投宿,与众人共同住在一个房间。他来到旅店时,看见另一客房先已住下二位贩布的客人,一会儿又有八个人抬着个木柜进去,共同住在一个客房。到半夜时,贩瓷器的旅客听见那间客房里一位旅客哭着说:“诸多财物不敢吝惜,但只求给点钱作为回家的路费。”好象一个人答应了他的请求,又有一个人说:“你不杀他,他一定要杀你。”一会儿,十分寂静,没有了声音。
贩卖瓷器的怀疑一定有盗贼抢劫,暗中把躺卧在一起的瞎子用脚踢醒,悄悄地把听到的话告诉他,嘱咐他假装起来溺尿,踢翻瓷器担子,自己又故意与瞎子扭打在一起,大声争吵。一间屋的旅客都起来相劝,他们两人故意不听劝解,吵闹声让整个旅店都听得见。店主人和其他旅客都起来到这客房里询问原因,贩卖瓷器的人在店主人耳边小声说了他听到的话,店主人暗地作好戒备。
天刚亮,那间客房的旅客就抬着柜子走出旅店,仍是十个人。店主人有意问为什么少了二个人,那些人齐声回答说:“来住店时是十个人,现离开店时也是十个人,为什么还要问?”说着脸色都变了。大家起来搜查,只见柜里面血肉狼藉。大怒,把他们送到官府。用刑具对他们进行审讯,才招供说,知道贩布的客人携带有许多钱,所以先在柜子里藏了二个人抬进来,用以防备第二天早晨出店时查点人数。他们想的也算是很周密了,没想到贩瓷器的客商正好醒来,听到了贩布客商乞求饶命的话。天网宽大广阔,什么时候会有疏漏呢?
这是一篇公案小说,刻画了一个机智果断的业余侦探的形象。
在侦破小说里,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篇小说也不例外。作者开头就交待环境,北方的旅店里,有两种房间,一种是“贫而单身”的许多人挤在一起的大客房,一种是有钱人自己或两人为图安静的小包间。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客店里。这样写条理清楚,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笔墨。
这位业余侦探是贩卖瓷器的小贩,只能住在拥挤喧闹的大客房里。他看见另一房间,已住了两个布贩子。一会儿,客店里又来了八位旅客,还抬了个柜子,也住进布贩子的房间里。这自然引起瓷器贩子的注意,也为下面案子的破获埋下伏笔。果然,半夜里瓷器贩子听到那房间有哭着求饶的等等声音,凭着警觉,他断定那房间里发生了杀人抢劫的事情。为了让全旅店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他用脚蹬醒了旁边的瞎子,与他演出了一场假吵闹的戏,将大家吵醒,引来店主人,并向他说明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安排。这样,瓷器贩子不动声色而又果敢地布好了罗网,严阵以待。一起杀人抢劫的大案子,被一位极为平常的商贩破获了。
小说赞美了瓷器贩子见义勇为、果敢机智的精神,也歌颂了一群无名英雄。他们互不相识,来自四面八方,但在他人有难的紧急关头,能服从指挥,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甚至失去视力的盲人也积极行动起来。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刻画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这篇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方面收到很好效果。如凶手早晨出店时,店主人问了句“怎么少了两个人”,对方竟然是“齐答曰”,十个人一齐来回答店主人的问话,这是本案中的一个小细节,但却把凶手作案后做贼心虚,欲盖弥彰的神情心态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不是事先有所准备,店主人的突然一问,他们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整齐?
作者还用以实写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手法,真实地再现这件布商被抢劫杀害案。布客房间的门关着,里面发生的一切,是看不见的,只能虚写;大房间里因瓷器贩子身居其中,故实写,而大房间里的事全由布客房间内发生的事引起,所以写大房间就是写布客房间,是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充实这个案件发生的过程。这样虚虚实实,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