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淮南 【本书体例】
文林
文林(1445——1449),字宗儒,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至温州知府。有《文温州集》、《琅琊漫钞》传世。
吴官童归自也先,系锦衣卫狱。景泰元年,胡人攻城急。石亨乃谋于上曰:“得吴官童,可以计退。”诏出之,见上,释其械,问曰:“尔能退此胡否?功成赏以侯。”对曰:“能。”赐易新衣,押至石营。石曰:“吴先生至,吾无忧矣!”
官童逐一驴,戴破帽,手持脔肉,直撞入鞑围。胡得之,以送于主者。官童乃番语云:“吾某村人,吾母有病,入城买肉啖之。执我何为?”复曰:“我非与尔等有乡情,吾固不敢言,言之吾君必见杀。我闻中国已有檄召四方兵至矣。某日潜至尔地,剿老营,尔尚守此何为?某日又当作战,吾非有乡情不言,言之只自害耳!”虏闻言始有退志。然后石亨以火器击之。围遂解。
盖亦所谓先声者也,石殆得之矣。由是官童以口舌至都督佥事。英庙复辟,进大都督,坐南京两府。
(选自《琅琊漫钞》)
吴官童从瓦刺部也先氏回京后,被关押在锦衣卫监狱中。景泰元年,胡人也先部率兵进攻北京。石亨向皇帝献策说:“有吴官童,就有退兵的办法。”诏书下,吴官童被皇帝召见,去掉手铐,皇帝问;“你能退胡兵吗?此事办成了,封你为侯。”吴说:“能。”于是,皇帝赐给一套新衣,押到石营。石说:“吴先生的到来,我不会犯愁了。”
吴官童赶着一头毛驴,戴一顶破帽,手提一小块肉,直接撞进胡人的防地。吴官童被胡兵掳获,送到其主帅处。官童用番语说:“我是某村人,母亲有病,进城买肉孝敬老人。把我抓来是为啥呢?”又说:“我不是和你们有同乡关系,我根本就不说,说了我们的国君一定会杀我。我听说国内已有皇帝的命令,调集四方驻扎的军队来,某日偷偷地到达你们的领土,围剿大本营,你们还守在这里干什么呢?某日向你们开战,我不是见到同乡是不会说的,说了只是害我自己呀!”胡人听了官童的话,有退兵的意思。紧接着,石亨的炮火猛攻胡人,京城之围就解除了。
这就是所说的先声夺人呀,石亨的转危为安,是得力于官童。因此,吴官童以口舌退了贼兵,官做到都督佥事。英宗皇帝复位,升任大都督,管辖南京两府。
吴官童智退胡兵的故事,富有幽默感。它从侧面反映了明代政治黑暗,贤士蒙冤的问题。
小说的开头,就波澜迭起。作者紧紧抓住了胡人将要攻破北京,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朝中文武大臣,无抵抗胡兵之力,也没有退兵之策。在这紧急关头,武清侯石亨,向皇帝推荐在押囚犯吴官童,说:“得吴官童,可以计退。”
吴官童凭着什么退胡兵呢?一是凭着他的智谋。吴原为“驿使”,正统十三年出使番邦,“被拘为奴”。他在那里,学会了番邦的语言,熟悉了番人的脾性,知道话该怎么说。这叫“知彼”。有了这种真本事,才敢凭一人一驴,闯进胡人的防务区,靠着三寸之舌,动摇了胡人将领攻城的决心。二是靠着他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作者着力描绘的。能否计退贼兵,关系着中国的命运与前途。他只身闯进胡营,反复与敌人递送“情报”,又不使敌人发现是“诈”。他的从容不迫,换来了敌人的不疑。从而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愿望。
作者以简练的笔墨,生动刻画了吴官童的形象,并抓住“智退贼兵”富有戏剧性的关节,意味深长地表现了“囚犯”的大智与大勇,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