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的其他作家

鸦片战争前后一部分开明的官僚文士开始面对现实并发出改革内政的呼声,主张学习外国的有用知识,抵抗外国的侵略,产生了进步的文学潮流,其开路先锋便是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魏源(1794-1859),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爱国者和诗文作家,与龚自珍齐名,思想也较接近。其诗作多为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但真正有价值的是抨击当时时弊、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反对侵略战争的政治诗。他的《寰海十章》作于鸦片战争期间,其中“谁奏中宵秘密章”表现了对清王朝政策变化无常,信用奸佞,不重用林则徐等爱国大臣的作法的极大不满;“揖寇原期寝寇氛”,揭露了琦善等人的腐败无能,出卖国家利益,欺骗人民的种种罪行;“城上旌旗城下盟”,沉痛指出敌人并不可怕,最可恨最危险的是投降派的卖国资敌行为。他的《江南吟》(阿芙蓉)揭露了鸦片对人民的毒害;《都中吟》(筹善后)揭露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魏源的诗,语言质朴,风格雄浑,往往表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魏源的散文内容翔实,条理明晰,语言明白畅达,与“桐城派”古文作风迥异,对以后新体散文起到了先驱示范作用。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坚决主张抗击英国侵略并有实际政治能力的政治家和爱国者。他前期的诗歌多官场应酬和题图咏画之作,后期诗歌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著名诗作有《次韵答陈子茂》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表现他爱国精神和豪情壮志的著名诗句。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广东番禺人。他的诗歌颂了广东人民的抗敌斗争,揭露了投降派妥协投降的罪恶。他的《三元里》诗生动地描写了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对平英团的抗英斗争予以热情歌颂,暴露了英国侵略者的狡猾和虚伪的本质,对投降派的卖国投降行为加以猛烈抨击,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诗。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爱国者。他的《咄咄吟》讽刺了清军的腐朽昏庸。此外,朱琦的《吴淞老将歌》记载了1842年6月吴淞口之战的情况,赞扬了吴淞老将陈化成作战的英勇,对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牛鉴表现了不满;郑珍的《江边老叟诗》假设江边老叟的问答,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以及租税繁重、水利不修的状况;金和的《兰陵女儿行》表达了当时人民对官吏的强暴行为的愤慨和鄙视。这个时期诗歌评论也改变作风,张际亮对清中叶以来各种脱离现实的诗人和诗风加以批评,他的《浴日亭》较早地反映了外国侵略的形势和国家民族的危机;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搜集和评论了当时的爱国诗篇。鸦片战争前后爱国者的诗文改变了清中叶以来各诗派脱离现实的作风,为近代诗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