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生卒】:365—427

【介绍】:

汉魏南北朝六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曾祖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茂和父逸都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的一生以41岁归隐为标志分两个时期。他8岁丧父,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日渐贫苦的生活。29岁第一次踏入官府,做了个小小的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家。此后又断续出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41岁那年他在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以后,便辞官隐居田园,从此与仕宦之途彻底决裂,“躬耕自资”。归隐之后,诗人生活上常常遭遇不幸,有时甚至不免于乞食。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东晋的后半期和晋宋之交。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顶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异常尖锐。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之间的权力之争,王恭和桓玄发动的以道子父子为攻讨目标的内战,桓玄的篡晋称帝以及刘裕的崛起和代晋称帝,等等。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不断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和残杀,发生了一系列流血政变,人民苦不堪言,社会动乱不宁。这样的极端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深刻影响着陶渊明的思想和生活道路。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早期就“猛志逸四海”,怀有“济世”之志。但在那样的时代,他这样家世出身的人是得不到社会重视的。几次出仕使他逐步看到了自己同现实的黑暗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对现实极端失望。早年喜爱闲静、自然和企慕隐逸的思想也在发展。儒道两家的思想交互影响着他,使他最终走上了辞官归田的道路。归隐既有不与腐朽残暴的统治阶级合作的一面,也有逃避现实斗争,避祸全身的一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归隐之后,陶渊明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气节。特别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普通劳动人民,这就使他大大缩小了同劳动人民的距离,思想也逐步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现存陶渊明作品集有十几种。清人陶澍编订的《陶靖节集》(《四部备要》本十卷)、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今人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都是较好的本子。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的成就为最突出,现存一百二十余首。一些诗篇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饮酒》诗第六首指责了“是非苟同形,雷同共誉毁”的污浊现实。第十二首对世俗的欺诈和虚伪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第二十首则抨击了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对动乱社会中人民的灾难诗人也没有忘怀,这在《归园田居》第四首等诗中都有流露。诗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他有一定的忠晋思想。在《述酒》等诗中诗人对已经覆灭的东晋王朝曲折表达了一种依恋痛惜之情,同时也显示了不同篡乱势力同流合污的志节。

陶渊明向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田园诗内容丰富复杂。诗人向往田园生活。当他一旦斩断“尘纲”,挣脱“樊笼”之后,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结庐在人境”等诗文中我们看到,在诗人的笔下,田园风光无限美好,田园生活又是那样的宁静闲适,纯朴自然。然而诗人愈是歌颂这种田园生活,表述他的欣慰之情,愈是强烈地反衬出官场的纷乱、污浊、诈伪和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感。所以这些田园诗不仅渗透了诗人的封建士大夫的情趣,也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曲折否定。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诗人在亲身参加劳动和接近劳动人民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这以《于西田获早稻》、《于下潠田舍获》和《饮酒》“故人赏我趣”等诗为代表。它们真实反映了诗人的耕田生活,表达了对劳动的认识和赞美之情,描写了诗人同家乡普通劳动人民挈壶欢饮,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这样一些内容在封建文人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弥足珍贵。陶渊明晚年的一些田园诗,表现了他越来越贫困的生活和在痛苦的生活、艰辛的劳动中固穷守节,不向黑暗统治妥协的高尚情操。诗人的晚年过着“倾壶无余沥,窥灶不见烟”,“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苦生活。这在《咏贫士》“凄厉岁云暮”、《杂诗》“代耕本非望”、《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和《有会而作》等诗中都有很真实的描写。在这种境遇中,诗人有满腹的牢骚不平,对现实的认识也愈来愈清醒。“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他对整个社会,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和诅咒。他知道“守故辙”、安贫守贱,自然会不免于忍饥受寒。然而在孤独与苦闷中,他仍然要“慷慨独悲歌”,不向恶势力低头,表现了他的骨头是比较硬的,气节是比较高的。

陶渊明的诗歌还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并诗》是代表作。诗人的桃花源理想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大胆否定现实社会,曲折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仍然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陶渊明的作品中也包含一些消极思想。如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人生观和明哲保身、安分守己、及时行乐的思想等。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陶诗长于白描,不事雕琢,用质朴平易的辞句去表现平平常常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显示出平淡自然的独特风格。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等,都很少铺排夸张和用典,很少使用形容词。他的诗好用比喻双关)十分接近口语,词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往往只淡淡几笔就把事物的神态精炼地勾勒出来,使人感到醇厚有味,分外亲切。陶诗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富有意境。陶诗的许多景物场面描写都达到了物与我,主观与客观完全融合为一,天衣无缝的地步。这些景物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浓厚感情,体现着诗人自己的性格,抒发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感受。特别是那些田园诗,真景中见真人、真情,意境高远拔俗,越反复吟咏,越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越能在潜移默化中把人引到一个新的想象的境界。这就使他的诗全篇浑然一体。即使是摘出的个别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也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陶诗也有金刚怒目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如《咏荆轲》等。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写得很好。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与子俨等疏》、《自祭文》等。辞赋如《归去来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陶渊明的作品自唐代以后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作品的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对唐以后的文人都有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无疑是主要的。其作品的艺术影响更是广泛深远的。从南朝鲍照、江淹仿陶体作诗之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风,一直影响着后代田园山水诗派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