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阀阅、高门、右姓、士族、世族等,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代贵显的地主阶级特权阶层。东汉以来,土地兼并成风,大批自耕农趋向农奴化,田亩连于方国的大庄园经济逐渐盛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发展,成为门阀的经济基础。一部分贵族官僚凭借其世代仕宦、族大人多、经学传家的优越条件,不仅广占田土和奴客,而且例任州郡大吏,或应辟举入仕朝廷,还通过把持乡闾清议,控制选举,隐操政局。这些东汉末的大姓和名士,是构成魏晋门阀的阶级基础。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门阀集团,有荣阳郑氏、颍川荀氏、吴郡陆氏、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陇西李氏等等。门阀的基本特点,是以宗族为纽带,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和庶族,界限森严。士族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清官”),庶族只能当“浊官”;士族按官品占有大地产,可以荫族、荫客不向国家纳租服役,庶族无此经济特权;士族的社会地位也高人一等,不与庶族联姻、共座,史称“士庶之际,实自天隔”。门阀虽以世袭性和封闭性著称,实际上士族内部也颇有高低升降的变迁。上举诸姓中,荀氏在魏晋间是一流高门,而东晋以后渐成次等士族;萧氏、李氏则分别到南朝、北朝才由寒门跻身为位望极盛的头等士族。门阀士族是统治全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特权必然逐步制度化。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和性质相类的东吴“公平”制,保证了士族世代当高官的政治特权,西晋占田制则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士族占田荫客荫族的经济特权,门阀制度遂在魏晋之际形成,评定门第的主要依据是当代父祖的权位。东晋对南北世家大族实行宽弛放纵政策,是门阀制度的鼎盛时期,士族成为全面垄断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的支配力量。此时门户等级之分,开始转为主要依据远祖的官阶爵品了。至南朝,由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寒门势力的兴起,内部纷争的削弱,农民起义的打击,门阀制度已盛极而衰,中央和地方的统治实权多不在士族手中。北朝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北方的衣冠士族在十六国时期大量南迁,门阀势力减弱。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又重定姓族,以穆、陆、贺、刘、楼、子、嵇、尉八姓为鲜卑头等士族,编制新的门第序列,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门阀化,因而门阀制度一度复振。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实行科举取士,标志着门阀作为一种制度已走向消亡。但门阀的残余,要到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中才得以肃清。关于魏晋南北朝门阀的材料,分见于《三国志》、《晋书》及南北朝八史中,今人王伊同《五朝门第》(金陵大学)一书搜集最全,但其书已不多见,可参阅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十八章第一至二节。另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士族的形成和升降》、《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俱见《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和《南朝士族的衰落》(《历史教学》1957年第二期)诸文,系统地论述了门阀士族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原因,也是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