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生卒】:1892.11.16—1978.6.12

【介绍】: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郭鼎堂、易坎人等。四川乐山人。幼年时代从母亲那里接受了诗教的第一课。中小学时代读过大量的古今书籍,并接触到“新学”,受民主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初步显示出对封建传统的叛逆、反抗的性格。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同时大量接触世界文学名著,并接受了泛神论。这使他增强了对文学的兴趣,获得了反对像象崇拜、挣脱因袭传统的思想武器和表达反抗的、创造的、自由的自我的广阔的艺术天地。五四运动给郭沫若以极大鼓舞。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形成了一个诗的创作的“爆发期”,写下了许多充分反映五四时代精神的热情、狂放、粗犷、雄浑的积极浪漫主义诗篇,1921年结集《女神》出版,为我国新诗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全力投身于新文艺运动,从事创作,编辑出版刊物,翻译介绍外国名著。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泛神论和个性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文艺上批判无目的论和非功力主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潜回上海。这一时期的诗集《星空》(1921、1923作)、《前茅》(1923作)、《恢复》(1928作),由抒写“五四”落潮时期的苦闷情绪转向充满阶级矛盾的现实,以至歌颂工农革命斗争、控诉国民党叛变革命血腥屠杀,坚信“革命是操着最后的胜算”,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确立。“四一二”前夕写下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显示了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品格,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白色恐怖,1928年被迫旅居日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西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这期间,还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的革命文化活动,撰写自传《少年时代》、《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为革命做了新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和爱国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创作有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诗集有《战声集》、《蜩螗集》等;散文集有《羽书集》、《蒲剑集》、《今昔集》、《沸羹集》、《苏联纪行》等。这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曾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专著有《十批判书》、《青铜时代》,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学习文件。抗战胜利后,坚持同国民党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及其发动的内战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作品有《南京印象》、《洪波曲》及其他政论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和科学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创作和著述有诗歌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潮汐集》等,历史话剧《蔡文姬》、《武则天》和电影剧本《郑成功》;文史研究方面撰有《奴隶制时代》、《李白杜甫》等。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沫若文集》(17卷),郭沫若逝世以后,成立了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现在《郭沫若全集》正陆续出版中。郭沫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