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上层统治集团之间因争夺皇权而发生的一场战争。自洪武三年(1371)迄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先后分封二十三子及一从孙为藩王,分镇要津。各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边塞诸王权势尤大,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势业已养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薨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削藩策,陆续废止、囚禁了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建文元年(1699)七月,燕王朱棣援引祖训,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于北平(今北京)起兵,号称“靖难”。燕军略通州,克蓟州,下怀来,兵锋甚锐。是年八月,建文帝遣长兴侯耿炳文率兵三十万进驻真定、河间,直指北平,与燕军战于滹沱河(北平安平一带),大败而回。建文帝以李景隆代炳文,统兵逼近北平,燕王下令固守。又亲自率兵间道赴大宁,诱俘宁王朱权,收其所属精锐及鞑靼兵,军威大壮。回师北平东郑村坝(今属河北通县),大败景隆军。是年十二月,建文帝罢齐泰、黄子澄,希冀缓和,燕王不理。建文二年(1400)四月两军战于白沟河(今属河北新城县),明师败绩,李景隆走济南,德州为燕军所陷,兵围济南城。山东参政铁铉督饷赴景隆军,慷慨膺大任,收集溃亡,坚守济南,光复德州。建文帝召景隆回京,以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掌前方军令,升铁铉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事。从此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明军与燕军在山东、中原地区反复争夺,胜负相当。建文三年(1401)燕师驻大名,朱棣遣轻骑数千奔袭徐沛(今江苏徐州、沛县),尽焚兵兴以来明军积贮,断运河粮道,明军粮饷不给,势渐不支。十一月燕军兵进淮上,建文帝遣驸马都尉梅殷镇淮安。建文四年(1402)燕军由馆陶渡江,攻汶上,破沛县,师指徐淮。三月师趋宿州。五月至泗州,旋克扬州。六月于高邮、瓜州征集船只,攻下镇江,兵困南京。谷王朱穗和李景隆守金川门,开门迎降,燕军长驱而入。惠帝朱允炆于宫中自焚死(一说逊国出走)。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重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关于“靖难之役”史界评论颇不一致。一说认为,建文即位,实行新政,锐意改革。政治上削强藩、省重刑,限制极端专制主义;经济上薄聚敛、均田赋,减轻江南田租。新政触动了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军事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导致了这场以流血为代价的武装冲突。斗争的实质是实行新政与墨守旧章的搏斗。燕王夺得帝位,腰斩了建文新政这一“未完成的交响曲”(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见《中国史研究》1982年2期)。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6《燕王起兵》、张廷玉《明史》《成祖本纪》、《恭闵帝本纪》可资深入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