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是中国现代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国,先后就学于康乃尔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提倡文学改革,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1922年鼓吹“好人政府”主义,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相对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的主张。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任伪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后又回到台湾。1962年病死。
胡适实用主义把“经验”看作是自我的主观世界,而且这个自我的主观世界又具有“变换”事物的能力,于是主观是第一性的,客观是第二性的;“经验”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的。甚至完全取消了“物”与“我”的对立,取消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对立,认为任何事物离开了人的“反动”就不可能存在,不仅否认了独立于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而且也把客观世界吞并到所谓经验中,这与直接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实用主义的实在论也是主观唯心论,他们认为所谓“实在”,就是感觉,就是感觉与感觉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种种关系,就是旧有的真理。认为“实在”作为客体的存在,只有在其与人们发生关系时它才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胡适极力鼓吹不可知论,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因为他既然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也就否认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可能性。胡适不了解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主张一时一个真理,一地一个真理,一人一个真理,这就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与条件性,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走进了相对主义的泥坑。
胡适在方法论上。一方面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乾嘉学派注重考据的传统,他把二者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他根据赫胥黎的“存疑主义”,提出“拿证据来”的口号。认为“只有证据充分的知识,方才可以信仰,凡是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不当信仰”。胡适还把杜威的五步思想法,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提出所谓“科学试验室的态度”。认为“思想的真正训练。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使人能造出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胡适还提出“历史的态度”或历史的方法,“这就是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都要经过发生、演变,以至于今天的若干历史阶段,需要历史的加以考察。胡适的方法论具有许多合理的因素,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对待古圣先贤的教训与封建传统习俗的,这种评判的态度,具有反封建的意义。然而,他的方法论是与其实用主义,相对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他也正是用这种相对主义方法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
在历史观方面,胡适极力鼓吹庸俗进化论观点,只是“承认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否认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发展与质变,否认对立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必要性。用实用主义解释历史时,又得出了唯心主义多元历史观,把社会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各种原因,例如经济、政治、知识、思想等因素,都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没有一个是决定的支配的因素。
实用主义哲学作为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哲学斗争中,不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胡适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力图运用新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与方法清理中国哲学遗产,从而一新人们的耳目,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实用主义方法论注重实验,强调效益,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命题,这在人们认识真理的具体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合理的因素。但是,就整个实用主义哲学体系说来,它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其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作哲学论证,这是不应否认的。
胡适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实验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杜威先生与中国》、《演化论与存疑主义》、《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我们走那条路》、《我的歧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