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反法同盟国家于1814年10月1日起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旨在尽可能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由战胜国家来瓜分欧洲领土。参加会议的有英、俄、奥、普、法、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的许多邦国,共二百一十六名代表。但在会议中起操纵作用的是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朗西斯一世、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亲王和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公爵。法国代表塔列兰也于1814年9月23日到达维也纳,由于他充分利用英、俄、普、奥之间矛盾的外交手段,于1815年1月9日挤进了五强决策核心。在整个会议期间,五国代表共举行四十一次协商,讨论决定了欧洲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包括有激烈争议的波兰——萨克森的归属问题。各大国在处理波兰——萨克森问题上的做法表明,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是它们处理国际问题,特别是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它们任意摆布各弱小国家命运的主要依据,明显地体现了维也纳会议的反动性和奉行强权政治的特点。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由会议总秘书长根茨综合整理的总决议案,各小国代表被逐个召去在总决议上签了字。至此,从未举行过全体会议的维也纳会议,在几个大国搞了八个多月的幕后交易之后,终于收场了。
维也纳会议最明显的后果有两个:一是从政治上恢复了被推翻的封建统治;二是按大国的意志重新改画了欧洲地图。为了维护这一反动结局,经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提议,俄、奥、普三国君主在1815年9月26日正式签署了建立神圣同盟的条约。两个月之后,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四国要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四国同盟条约要比神圣同盟条约更具有实质性。四国同盟才是决定欧洲命运的主宰。神圣同盟这个名词也是指四国同盟。法国偿清全部赔款后,于1818年也加入四国同盟。从四国同盟到五国同盟绝非只是数量上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它的活动方针上的改变。四国同盟是为了防止法国革命在欧洲重新复活;而五国同盟则是为了镇压欧洲各国革命,巩固反动的维也纳体系。然而,亚历山大、梅特涅之流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从182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两次革命虽然被神圣同盟镇压了,但它却导致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欧洲革命运动的爆发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由于神圣同盟内部分裂,它已无力阻止革命的发生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胜利,法国宣布退出五国同盟,这就破坏了维也纳体系,敲响了神圣同盟的丧钟。到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时,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了,神圣同盟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